隋唐时期,动荡不安。起义之事刻不容缓,各路反王纷纷起义。李渊、李世民也以反隋为号召,进行起兵,,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唐朝。随之,因社会稳定、政策鼓励,许多文人志士纷纷出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公元年,杨坚废北周静帝自立,建立了隋王朝,八年后又灭陈,从此结束西晋末世以来中原纷扰、南北对峙的局面。隋末民怨沸腾。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全国。
李渊、李世民利用关中地主官僚的势力,也以反隋为号召,起兵太原,乘势进兵一长安,终于攫取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在公元年建立起强大的封建统一帝国—唐朝。
唐朝的统治,自高祖李渊即位,到公元年哀帝为朱温所废,共计二百八十余年。随后,中国的历史又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直到公元年,宋太祖赵匡撒才建立起统一的宋朝。
唐朝建国之初,农业生产力很快有所提高,恢复了汉宋以来多次破坏的封建经济,并不断向前发展。同时,药织、陶瓷、矿冶、造船、造纸等工业也得到极大的发展。质地优良、制造精美的锦缎、唐三彩、金银首饰和器皿等,远销到波斯等国。商业,则有都市的兴起,如洛阳、扬州、成都、广州、泉州等地。长安则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有波斯、大食等外商数千家。国内水陆交通畅通,从长安通往全国各地的f站有一千六百多处,水路联成了网络。沿河西走廓西达中亚,有著名的“丝绸之路”,对外的海上交通也很发达。
唐王朝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地主阶级内部关系的措施,重修了《氏族志》,废除的魏晋以来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继续推行较隋代更为完备的科举制度(常设者为明经、进士两科,进士科尤为当时人所重视,吸取中小地主阶级士子参政,注意扶植和巩固本朝新贵势力,以扩充其社会基础,强化自己的封建政权。这样的环境,推动大量中小地主阶级的文人关心国事,乐于从政,焕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朝廷能广开言路,并择善而从。对于与边地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注意主动去协调,很多少数民族的文臣武将,不受歧视,得到重用。对外国有频繁的交往,通商者就有四十余国。同印度、缅甸、日本等国的经济、文化关系,就更为密切。
从“贞观之治”,到玄宗开元年间,唐朝这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开放型”封建帝国,上升到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繁荣强盛的阶段。但也由于玄宗后期荒乐腐化,用人唯亲,让权奸李林甫、杨国忠等先后执掌国柄,杂赋繁税,压榨人民,穷兵默武,发动扩边战争,使繁荣安定局面背后稳藏着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终于在公元年爆发了绵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这使王朝的统治力量和社会经济遭到很大破坏,黄河中下游的灾难更为惨重。贞元、元和年间,虽一度呈现较为稳定的所谓“中兴”局面,但唐王朝的颓势已成。
唐代后期土地兼并更加严2,官吏的营私舞弊,统治者的纵欲残暴,更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宦官以监军使身份介入王朝军国大事,逐渐夺得权利,并进而与地方割据势力及大地主、大官僚相互勾结,作威作福,甚至“立君、杀式君、废君,有同儿戏”(赵翼《廿二史札记》),搞得朝政.极端腐败。官僚不同派系之间的党争非常激烈,如围绕着王叔文集团“永贞革新”所进行的斗争,以及持续三十年之久的“牛李党争”。又有与宦官、藩镇的勾结、争夺,弄得王朝政治更加不可收拾。终于爆发了黄巢大起义。黄巢少:“于公元年攻入长安,即帝位,国号大齐,三年后,失败。当时一些借镇压农民起义而发展自己势力的野心家,成为新藩镇。藩镇之间为扩展势力而长年混战,形成“五代十国”的封建割据局面。
唐代文化昌盛。为了适应科举取士的需要,从中央到州县普没学校,培养人材,社会上文化水平有普遍的提高。统治者重视对各种思想的兼容并蓄,文禁松弛,大力提倡封建学术,使儒家学术思想从南北朝以来式微不振的情况得到恢复,影响了很多文人,如杜甫、韩愈。科举考试虽以儒家经典为主,但也把道家学说列为考试内容。佛教则先后得到武后、宪宗的大力提倡。佛经大量传入,译经工作作出新的成就。太宗时就派玄类去西域引进佛典,高宗时又有义净从南洋、印度携回佛经四百多部,广为传播佛学思想,影响很多士人,较著者有王维和白居易、柳宗元等人。唐王朝又奉道教为国教,尊李耳为先祖,高宗时封为太上玄元皇帝,以后又一再加封,一时达宫、公主、学士出家修道者不少。还允许道教徒参与朝政。大官僚如李林甫、贺知章等,都崇奉道教。李白、顾况、陆龟蒙的作品,以及写神仙剑侠的传奇,有不少是表现出道家思想的。儒、释、道三家并存,相互争鸣,这种学术的自由,使文人的思想大为开阔。
文人志士为后人留下了不少优秀作品,在这个时期所作的作品有令人受到鼓舞的,有浪漫的等等,这些作品都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