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取大宁建文帝换将攻北平,朱棣兵不血刃收

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505/4618897.html

建文元年的那个夏天异常炎热,八月的京师似乎依然笼罩在盛夏的燥热之中,人们根本感受不到转秋的凉爽,夜晚的皇宫里始终灯火通明,宫娥和宦官行色匆匆,他们可能已经得知了滹沱河之战的结果,但没人敢公开谈论。

朝廷本来以为任用功臣宿将耿炳文便能高枕无忧,没想到滹沱河之战一战,朱棣以少胜多,击溃了耿炳文的13万大军,仅被阵斩的就多达3万余人,溺死河中的更是无法计算。

建文帝朱允炆单手倚靠着御书房的御座,他本想坐下,但很快又站了起来,不知道是天气太热了,还是心中焦虑不安。直到齐泰、黄子澄等人进殿叩拜后,建文帝才松了一口气,但依然急忙问道:“今奈何?”

黄子澄等人早就猜到了皇帝的忧虑,也想好了应对之策,否则不会深夜入宫。黄子澄首先告诉建文帝“胜败乃兵家常事”,朝廷富有整个天下,兵源、钱粮取之不尽,一次的输赢根本不值得担心。紧接着,“前不遣长兴侯而用曹国公,必无此失。”一句话便把战役失败的责任全推给了耿炳文,建文帝遂决定换将。

建文帝朱允炆画像

一、建文帝换将

曹国公是何人?

大明王朝的第一任曹国公李文忠是太祖朱元璋的外甥,虽然是皇帝的亲属,但李文忠却是明初赫赫有名的战将,在平定江南和北征塞外的战争里有相当抢眼的表现,而且他是耿炳文的顶头上司,言外之意是说耿炳文虽是老将却只有偏将履历,自然不能指挥当下的大战。不过,如今的曹国公却不是李文忠,而是他的儿子李景隆。

李景隆,字九江,洪武十九年承袭曹国公爵位,太祖常命他到湖广、陕西、河南等地练兵,后因功进掌左军都督府事,官至太子太傅。太祖驾崩时,李景隆才28岁,由于他曾教导朱允炆军略,两人关系非常亲密,朱允炆继位后,李景隆与齐泰、黄子澄都是建文帝的心腹,在朝中的影响力远超长兴侯耿炳文,他所得到的赞誉和权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年纪。

建文元年八月,建文帝召还耿炳文,改以29岁的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领兵50万讨伐燕藩。

这一决定公布后,不少人感到诧异,特别是燕王朱棣,为什么建文帝要任用毫无实战经验的李景隆?其实,建文朝廷虽然没有多少功臣宿将可用,但是年轻一代中也有不少军事经验丰富的才俊,比如盛庸、平安、徐辉祖,他们都曾在军中历练,其中徐辉祖还是魏国公徐达之子,同样也是将门之后。

事实上,任用李景隆不仅是因为黄子澄的举荐,也是建文帝自己的想法,因为不光李景隆没有实战经验,建文帝自己也没有执政经验。对建文帝来说,当前的混乱局势远超他的能力,很多事情让他拿捏不定,所以只能请齐泰、黄子澄帮忙,在任用军事将领这一问题上,建文帝的选择标准更多的是“能否信任”。

耿炳文、徐辉祖显然都不符合这个条件,一来耿炳文年事已高,征战之事恐怕是力有未逮,健康状况也令人堪忧;二来徐辉祖是燕王的妻弟,建文帝担心燕王会策反徐辉祖,毕竟燕王妃徐氏与徐辉祖的关系很好。当然从李景隆自身来看,他是建文帝的老师,又专职练兵,学生通常是非常信任老师的,自然认为李景隆是统兵的专家,所以李景隆比耿炳文、徐辉祖更合适。

九月,新任大将军李景隆带着建文帝的期许奔赴前线,当即收拢耿炳文残部屯驻河间,前后约50万人马。客观的说,李景隆并非素不知兵之辈,他也精通兵法,只是没有在实战中锻炼过,也没有在实战中被人指导过,开局就要统领50万大军,确实有点强人所难。

不过李景隆开局的第一步棋却下得很合理,他判断燕军兵力不过5-6万人,北线的山海关和松亭关都还在朝廷手中,南线的真定又没有被燕军攻下,所以朱棣依然面临南北两线作战的窘境,所以合理的战略是南北夹击。因此,李景隆命令江阴侯吴高、都督耿瓛等引辽东军马围攻永平城。

永平是北平连接松亭关、山海关的枢纽,丢了它就等于丢了北平的门户,燕军不可能不救援,一旦燕军东进救援永平,那么朱棣的老巢北平不就空虚了?届时,李景隆再提兵50万北伐,还愁打不下一座空城?

二、燕王的自信

李景隆这边算盘打得很好,燕王朱棣那边却不着急。在朱棣看来,李景隆不过是“赵括”之流,和自己根本不在一个层次,远不足虑,但是燕军将士一听曹国公李文忠之子领兵,而且兵力还有50余万,心里害怕也是人之常情。

朱棣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洞悉人心,他在战前召集诸将,分析了当下的局势,并坦言李隆基有“五败”:

1、朝廷军队纪律涣散、人心各异,难以形成战斗力;

2、幽燕地区天气寒冷,朝廷军队多来自南方,不习惯在寒冷地区作战;

3、李景隆急于建功,贸然深入燕军腹地,未派兵控制险要地区;

4、李景隆志大才疏且素无威望,在军中号召力不足;

5、李景隆为了树立权威,刚愎自用,不肯采用他人正确的建议。

朱棣用当初韩信和刘邦的对话分析道:“汉高宽洪大度,知人善任,使英雄为用,不过能将兵十万,惟韩信则多多益善,李九江何等才能,将兵五十万,诚可笑。”

不过,五败归五败,如果不能采用正确的迎战策略,燕王仍然有可能失败。因此,燕王又一次采用了自己的“进攻”策略,即是放弃坚守城池,迅速出兵驱逐包围永平的辽东军队,然后再南下迎战李景隆。

这不是正中李景隆之计吗?

事实上,朱棣认为北平和永平比起来,永平的危险更大一些,一是因为永平城池的防御能力比不上北平,二是永平城的守军人数也不足以抵挡辽东军队。因此,不救永平,永平肯定丢失,但不守北平,北平却未必失守。

朱棣为什么对北平城如此有信心?

北平,即元朝大都,占地面积约35平方公里,城外护城河深度约3-5米,宽度30-50米,城墙全长23公里,墙高约13米,墙面宽16米,墙底厚20米,共有城门9座,角楼4座,水门3处,楼塔座,雉堞垛口万余。另外,北平城外的卢沟桥也能筑起一道防线。

很明显,李景隆要攻克北平城,首先要占领卢沟桥,同时还要填埋几十米的护城河,然后才能攀爬十余米的城墙,但是由于北平城墙有23公里之多,要全面包围北平,李景隆只能分兵9座城门,全线铺开兵力,人手上便显得有些紧张。再加上北平城人口数十万,百姓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肯定积极响应朱棣的征召,可以说是撒豆成兵,表面上是空城,实际上却不是。

带着“北平必不失守”的自信,燕王朱棣率领6万主力倾巢出动,直奔东侧的永平城,临行前把守城大任交给了长子朱高炽,由于朱高炽是世子,朱棣的言外之意即是他不会抛弃北平城,如此便能稳定人心。另外,朱棣还做了一件非常大胆的事:放弃卢沟桥。

大多数将领认为守北平应该先守卢沟桥,但是朱棣却一反常规,他认为天气日渐寒冷,水面极有可能结冰,任何一处位置都可能成为李隆基渡河的地方。那你也许会反驳,守不住拖延敌军一段时间也好啊。

笔者认为,朱棣的部署看似疯狂,实则高明。

一是因为坚守卢沟桥的结果肯定是兵败被围,也许能拖延南军一些时间,但同时也会打击北平守军的士气。古代作战,统帅往往看重初战,初战不利则可能全盘失败,因为军心被打击了,后面的战斗自然没有斗志了,所以朱棣不能让守军的初战失败。

二是因为朱棣想尽快消耗南军的实力,放弃卢沟桥就能滋长敌军骄傲之心,让他们轻视燕军,自古骄兵必败,如果南军迟迟拿不下北平,燕军主力又在此时杀回北平,李景隆的结局可想而知。

三是因为燕军兵力本来就不足,如果还分兵去守卢沟桥,北平城防的人手就更不足了。

基于以上考虑,朱棣放弃了卢沟桥,这是一场豪赌,赌注就是朱棣一家的生死。

三、救援永平

永平城下,吴高所率领的辽东军队格外凶狠,看着眼前破败不堪的城墙,他相信再坚持几天,永平城的大门肯定为他敞开。上万辽东兵马咬牙切齿地发动了一轮又一轮攻势,刀剑声、呐喊声不绝于耳,不少城墙楼塔几乎要被吴高占领,但守军依然坚持着,刚刚有人要夺下燕军旗帜,奋不顾身的守城官兵便一拥而上将敌将砍死,这样的苦战反复上演了很多次,没人知道永平城还能坚持多久。

吴高手里的辽东兵马本是精锐,按说打下永平应该轻而易举,可是眼前的战事却不尽人意。作为最高指挥官,吴高瘫坐在大帐篷里,始终不愿意到一线指挥战斗,有这样的指挥官,士兵的斗志可想而知。睡梦中的吴高也许梦到了破城抢掠的惬意一幕,但他很快被卫兵吵醒,差点摔到地上,“燕兵至!燕兵至!”

辽东兵马的大营顿时混乱起来,滚滚黄沙从远处的天际线升起,这明显不是风暴,而是幽燕骑兵马踏所致。吴高大惊不已,连忙下令拔营,迅速撤回山海关。然而,山海关距离永平少说也有70公里的直线距离,加上没有准备,仓促撤兵的辽东兵马都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逃奔,别说秩序混乱了,不少辎重被就地丢弃。

燕军几乎没有经历战斗便占领了吴高的几座大寨,看着极速逃遁的辽东兵马,朱棣有些不甘心,如果不能重创吴高,他日回防北平时,吴高可能再次杀来。于是,朱棣当即精选了数千精锐骑兵,让他们全部丢弃重型装备,疯狂追杀逃走的辽东兵马。这些骑兵再次发扬了朱棣快如闪电的作战风格,疯狂地追杀吴高的溃兵,不少人跑着跑着就被身后突然刺来的长枪贯穿了身体,一些轻士卒甚至被战马撞出两丈开外。

永平一战,燕军几乎是单方面的屠夫,斩首数千级,被俘者无算,李隆基的北线攻势瓦解得过分难看,又一次鼓舞了燕军将士。然而朱棣依然不甘心,劳师动众数万人马难道只为了几千首级,既然大军已经带出来了,不如再打得彻底些,下一个目标:大宁。

四、偷袭大宁

大宁是宁王朱权的驻地,也是朵颜三卫的地盘,朱棣喜欢闪电战,骑兵是他最倚重的兵种,如果能得到这些草原骑兵,对付南军不就更得心应手了吗?可是要去大宁,松亭关该怎么办?常规路线是先打松亭关,再攻大宁城。如此一来,燕军很可能与宁王兵马血战,到时候打不打得赢还真不好说。

朱棣用兵本来就不走寻常路,他的目的是把宁王朱权拉上自己的战车,要达到这种效果,最好的办法是擒贼先擒王,在宁王还来不及部署朵颜三卫前突袭大宁,所以朱棣决定取道刘家口绕过松亭关。

刘家口的守军只有几百人,打起来根本不得劲,但燕军高明就高明在没有直接进攻,而是派大将郑亨带着一队精兵从旁边的山林绕道,突然出现在刘家口守军的背后,此举意在切断守军与大宁的联系,防止他们把燕军到来的消息带给宁王。

拿下刘家口后,朱棣还是用骑兵快速穿插的战术,突然出现在大宁城外,由于朵颜三卫并没有部署在城中,大宁城并没有御敌于外的能力,燕军就此包围了城池。

关于夺取大宁城的经过,史上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明太宗实录》中燕军强攻城池的记录,当时大宁慌乱之中只关闭了城门,忘记守备年久失修的城墙,朱棣带兵绕城寻找突破口时,发现西南城墙处有坍塌,于是燕军立即集中力量围攻该处,士兵们像蚂蚁一样攀登上墙,迅速攻破了城池,俘虏了都指挥房宽和宁军将士的家眷,宁王也就跟着投降了。

第二种说法出自《明通鉴》。据载,燕军突袭至大宁城下后,朱棣单骑入城求见宁王朱权,由于朱权此前拒绝入京,建文帝便削夺了他的护卫军,所以朱权想在靖难之役里观望一下,谁胜算大就加入谁。然而朱棣并没想过靠嘴巴就能说服宁王入伙,利用在城中做客的机会,他大把大把地撒钱,收买了宁王的人,等到宁王送燕王出城时,伏兵突然四面而起,宁王就此被擒,他只好交出朵颜三卫的兵权,加入了燕军阵营。

不管大宁城是怎么陷落的,燕军都以最小的损失控制了宁王和他手里的军队。守备松亭关的刘真和陈亨此时才知道大本营被偷袭了,估计两人都能体会姜维当年死守剑门关却得知刘禅投降后的心情了。刘真急急忙忙地带领军队驰援大宁,可当他们听说燕军善待了他们的家眷后,军队便不战自溃了。

没办法,人心都散了,还有谁肯为朝廷卖命呢?本就是燕王故交的陈亨遂联合营州中护卫指挥徐理、右护卫指挥陈文发动兵变,偷袭了刘真大营,刘真不敌大败,只好逃去广宁。

至此,整个宁王势力都并入燕军,有了朵颜三卫的加入,朱棣的军事实力连上了好几个层次,和李景隆的50万大军比起来,朱棣手里的军队都是长期在塞外作战的精锐,再加上蒙古骑兵相助,反攻北平城的时机已经成熟。

《孙子兵法·计篇》有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带兵打仗贵在掌握先机,往往在敌军尚未准备时,杀他个措手不及,不仅能掌握战场主动权,还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战果,即便是兵力处于劣势,“出其不意”的进攻也能把损失减到最小,战果增到最大,燕军救援永平、偷袭大宁两场大战正是这一战术的具体应用。

接下来,靖难之役又该怎么发展呢?

声明:本文著作权、版权归作者刘威(威言晓史)独有,任何个人和组织无权转载、抄袭、摘编、复制、修改、汇编、出版或用于其他商业用途!部分图片来自影视剧《山河月明》和互联网,权利归原作者所有!

下期预告:细说靖难之役4:李景隆强攻北平城,燕王朱棣决胜郑坝村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144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