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古县遗址考古揭示永平永世县治

软件开发求职招聘交流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3.html

古县遗址,位于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镇古县村,地处溧阳市南十五里,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28′,北纬31°22′。遗址北倚燕山、屏峰山,地势高亢,南邻茶亭河、溧戴河,河道纵横,现存面积约25万平方米。

·年·古县遗址于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溧阳市文管办将古县遗址登记为一般文物点,包含有村上的青石望柱、石板路和古井等单体文物。

·年·南京博物院对遗址东侧的青龙头墓地和大山下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工作,清理出一处主体为汉代的墓地和一处唐代的窑址,对古县遗址进行了初步勘察。

·年·受江苏省文物局委托,南京博物院对古县村东、西两处地块进行全面调查勘探,基本明确了古县遗址的分布范围和文化层堆积情况,形成了对遗址文化内涵的初步认识。

·年11月·溧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组织召开古县遗址阶段性考古成果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充分论证,建议开展全面系统的考古工作,做好遗址及周边区域的建设规划,加强对古县遗址完整性的保护和遗址周边建设的监管。

·年12月·南京博物院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了溧阳古县遗址主动发掘项目。

·年2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颁发了考古发掘执照。

·年8月·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本次发掘工作积极践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对于重要遗存或遗迹现象的发掘以认清文化内涵为目标,局部解剖,充分利用断面进行观察与认识地层堆积情况,科学记录考古信息,做好重要遗存面的现场保护工作。遗址发掘整体布局,分区揭示,遗址总坐标基点设置于美林路与古县村水泥路交界处,以四象限法将遗址分作I、II、III、IV四个区域进行考古工作。

因遗址I区北侧有规划建设学校区域,年度的考古工作主要在规划区内开展抢救性发掘。经科学发掘,现揭露有一段城墙,城墙外西北高地上发现一处重要的东晋南朝时期礼制性建筑遗存,城墙外东北侧揭露出一片大规模的院落式建筑遗存,以及道路、水井、灰坑和灰沟等诸多遗迹现象,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瓷器、砖瓦建筑构件等生产生活遗物。初步揭示了遗址I区的文化遗存分布情况,实证了古县遗址重要的时代文化内涵,取得重大收获。

城址区

分布于遗址I区中部,叠压于现代建筑之下。年古县村拆迁后,考古勘探显示这片区域的文化堆积十分丰富。年考古队在试掘区周边布方发掘,经多次辨识,确认东北-西南走向城墙,揭露部分东西长19米,南北宽约8米,底部宽近10米,现存高度1.5米。通过截取的断面可知,城墙层层夯筑,下方夯层为夹杂少量碎石的细密黄土,其上为填充砖瓦碎块和蚬壳的细密土层,局部可见有碎铁块和木块,城墙底部两侧均以包砖加固,可以看出多次加固堆砌的迹象。从地层堆积和出土遗物分析,城墙最上层年代至晚为唐,最下层年代至晚为三国时期。

△揭露城墙航拍

△城墙剖面堆积情况

城墙(CQ1)的揭露,基本确认了古县城址的存在。从发掘揭示的信息来看,城墙使用年代集中于三国南朝时期,与史料记载的“永平”、“永世”县治高度一致;城墙经历多次修筑,符合史料“并治”等记载;以此着手,进一步开展对城址四至、城门及城内遗存的发掘揭露,将为全面厘清城址布局、深入探究遗址文化内涵、科学编制文物保护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礼制建筑区

在城墙西北的高地处,发掘揭露了一处以细黄土夯砌的圆形台地,台地居中堆筑有单砖砌壁的方形建筑,西南边缘见一石质方形卯状碑座。建筑所用青砖以素面为主,部分有钱纹和梳纹,其上地层出土板瓦、筒瓦和瓦当等建筑构件,多已残碎,瓦当可辨有莲瓣纹和人面纹纹饰。台地东西两侧各有一道南北向的灰沟;向北5米有一处错缝平铺的方形砖面,砖面中间凸起,四周立砌青砖沟槽,制作颇为考究;再东侧有一处南北向砖铺路面,路面中部较高,两侧立砌排水沟槽,所用青砖部分可辨有纪年铭文,可识读有“建武元年八月…”、“咸康四年…”、“兴宁……”等字样。此外,在高地东缘发现排列规整、分布密集的柱洞,柱洞由条状遗存勾连,推测为建筑墙体遗迹,上层堆积出土砖瓦建筑构件较多,青砖多见钱纹、套菱纹、梳纹等,筒瓦见有钱纹、叶脉纹,部分筒瓦上还可识读有“大兴元年七月十日”的纪年铭文。

△礼制建筑遗存

△出土建筑构件

在城墙西北揭露的这片遗存居于高地,布局方圆,突出体现了“天圆地方”的礼制观念,诸多建筑遗存、路面等丰富遗存的集中出现,充分反映出高地的重要地位。结合考古勘探成果可知,在高地的北侧、西侧还分布着更多的文化层堆积,有关礼制建筑遗存的规模、布局及文化内涵等诸多问题尚需更多的发现来科学解读。

院落区

分布于遗址I区东北部,地势较为低洼,地表原为水稻田,规划学校的主体建设区。初为认识地层堆积情况布设探沟发掘,随着砖铺面、夯土面等诸多建筑遗存的发现逐步扩大发掘面积,现揭露有房址基槽、柱洞、砖铺路面等大量建筑遗迹,出土较多套菱纹、钱文青砖和少量兽面纹、莲瓣纹瓦当。房址各单元间以砖铺路面联结,布局规整统一,由此构成了院落式建筑的整体布局。从地层关系和出土器物推断,院落式建筑被南朝时期的地层所叠压,即院落式建筑的最晚废弃年代为南朝时期。

△东北侧院落建筑遗存

探沟发掘显示,房址建筑继续在西、南方向分布,与城址区、礼制建筑区皆存在道路勾连,显示出三处遗存区的密切关联。

结合目前的考古成果可知,古县遗址的遗存时代集中于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墙、礼制建筑区、院落建筑区等重要遗迹的揭露初步勾勒出遗址I区的文化遗存布局,大量瓷器、陶器、砖瓦建筑构件等生产生活遗物的出土充分实证了遗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史料记载,“古县,孙吴永平县,晋宋齐梁陈隋永世县并治之所在,今治南十五里。建康志云:周三百步,遗址高一二尺,今俗称故县,内有唐隆寺旧基,乡民尤能言古狴犴之所。”综合遗址地望等因素,古县遗址应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永平”、“永世”县治所在。

△古县遗址I区文化遗存分布

考证史料可知,公元前年,秦置溧阳县;东汉时,溧阳县治在固城(今高淳固城);三国吴大帝黄武元年(年),废溧阳县建制,以其地一部分辟为屯田,设屯田校尉,另一部分置永平县,县治即为溧阳城南十五里古县(今古县村);晋武帝太康元年(年),改永平县为永世县,复置溧阳县;晋惠帝永兴元年(年),分永世县部分地区置平陵县,县治在平陵城(今南渡镇古城村)。宋文帝元嘉九年(年),废平陵县,其地分属溧阳、永世二县;隋文帝开皇九年(年),废永世县,并其地入溧阳县,十二年(年),复置永世县。唐高祖武德三年(年),再废永世县,并划溧水县东部之地复置溧阳县,县治在今旧县村;唐昭宗天复三年(年),县治迁至今溧城镇,此后,溧阳县治再无大的变动。

△溧阳县治与中江水道

溧阳县治经由固城、古县村、古城村、旧县村到溧城镇的变迁,其治所无一例外的选择在河道顺通之地,并与中江水道形成通畅的水上交通体系。这一方面说明设置管理机构的地理区位选择,另一方则突出反映了水网交通对于县治设置的重要影响。水网交通具有重要的社会纽带作用,由此构建的江南水网社会不断发展融合,形成独具魅力的江南运河文脉,汇聚为大一统国家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由此开启了隋唐大运河贯通南北、通达天下的滥觞。

昔时“永平”、“永世”县治,今日古县遗址,茶亭河(又为古县河)依旧自西向东流淌,东汇溧戴河,通丹金溧漕河。

古县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尚处在起始阶段,诸多重要遗存的揭露释读仍需更多时日和更多科研。遗址下一步的考古工作将继续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积极贯彻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科学、系统、全面、细致的收集考古信息,围绕文化遗存的堆积分布与文化内涵、城址四至与城内布局、运河水系及其与周边文物点的关系等方面展开系统的研究论证工作,积极推动古县遗址的科学发掘与保护利用。

作者:高伟、董珊珊。来源:溧阳文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137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