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党建引领三个组织化决战决胜脱贫

大理州党建引领“三个组织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搬新家有就业能致富

就业培训

在家门口创业

剑川村民在学做布扎

大理白族自治州强化党建引领,以提升组织力为着力点,不断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组织化、就业扶贫组织化、产业扶贫组织化水平,为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易地搬迁组织化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

走进云龙县诺邓镇福堂社区,桥上的一副对联格外醒目:“搬迁搬来好日子幸福全靠共产党,易地易出新天地精准施策拔穷根。”

“年11月26日,我家从苗尾乡科立村搬来,新房里有电视、桌椅、电饭煲,我又买了矮柜、沙发等家具。”敲开4单元3楼的一道门,房主刘学成介绍,现在的住房有平方米,分为3室1厅1厨2卫,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刚入住新居的那一个多月里,我们两口子靠架电线就赚了2万元钱。”刘学成高兴地说,如今他在云龙一中新址工地上打工,妻子有一个公益性岗位,儿子在大理技师学院读书,一家人过得很快乐。

来自检槽乡清朗村的丰自勇租了一间铺面开办了“丰记餐馆”,主营天麻火腿鸡、全羊汤锅、家常菜。“我家种着两亩天麻,开饭店可以自产自销。”丰自勇说,每天都能卖几桌。天麻火腿鸡一桌元至元,大锅菜一桌按每人15元收费。试营业一个多月纯利多元。丰自勇的妻子在社区工作,儿子在2公里外的果朗小学读书,平时住校、周末回家。他说:“现在的生活,每天心里都感到很踏实。”

“福堂社区是云龙县易地扶贫搬迁中最大的一个安置点,占地亩,投资3.95亿元,建设楼房13幢28个单元套住房,来自10个乡镇的户名群众入住新居。”诺邓镇副镇长、福堂社区党总支书记赵志坚介绍,社区配套建设桥梁、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和幼儿园、社区办公楼、居民活动场所、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目前正在完成绿化等收尾工程。

年5月,云龙县启动建设福堂、旧州、仁德、红旗坝4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共计安置4户人。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奋战,于年12月16日如期完成安置房建设任务,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如期入住新居。

据介绍,云龙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党组织,组建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让搬迁群众有了“主心骨”。一方面宣传政策、发动群众、服务群众,一方面卡准时间节点推进项目建设,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员干部昂扬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同时,通过“一点一策”“一户一方案”,全力推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重点工作,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大理州坚持力量下沉、重心下移,党员干部深入开展“顶在前面、干在难处”专项行动,全州从县级及以上部门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名,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全州把党组织的力量发挥出来,做到有事找组织,行动看党员,让贫困群众有依靠。目前,全州人入住新居,摆脱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

就业扶贫组织化贫困群众学技术提技能

“我陪娃娃读书,有空时来跟老师学布扎,将来可做手工卖钱,补贴家用。”剑川县金华镇西门社区大松坪村傈僳族妇女余树花,在73岁的布扎代表性传承人赵怀珠家小院里告诉记者,她住在县城的廉租房,两个娃娃在金华一小读书。县妇联组织培训班学技术,她就报名学布扎,收获很大。

今年34岁的张四代,被剑川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布扎类“剑川名匠”称号。她创办了“四代布扎体验馆”,并受聘为县妇联、县文化馆的授课教师,多次免费开办布扎刺绣培训班,她还与多个学艺的姐妹们合作,分工制作各人拿手的部件,最后组装为一件完美的作品。在“体验馆”里,记者遇到一名54岁开始学习布扎的学员陈芬。她说:“我在陪家里老人聊天时做做手工活,一个月也能赚两三千元。”

“勤劳编织新生活,就近务工致富奔小康。”老君山镇党委书记王梧兴介绍,在挂钩帮扶单位大理州委组织部、县委组织部的帮助和协调下,年11月从永平县引进永启金属制品厂,注册成立剑川县安民藤制工艺品厂并于年6月投产。目前年产值约0万元,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辐射全镇5个行政村户人,实现“就业岗位送门口,挣钱顾家两不误。”

老君山镇新和村年从宾川县引进新农源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建成高原红心苹果基地多亩。基地负责人介绍,每亩种植85株苹果树,目前是成长初期,只有小部分挂果,每市斤售价24元。等到了丰产时亩产可达市斤至0市斤,每年带动务工1万人次以上。

“我们以‘一户一人、一人一技、一技促脱贫’为目标,打出一套‘就业扶贫’组合拳。截至今年6月4日,全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剑川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施春花介绍,全县多部门联动抓技能培训,多渠道推荐岗位促转移就业,通过乡村公益性岗位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给予跨省务工贫困人员劳务补贴和生活补贴,建设就业扶贫车间就地就近转移贫困劳动力,特别是以木雕产业发展与转移就业为切入点,创建“剑川木雕”劳务品牌,目前全县木器木雕产业从业人员2.3万余人,木雕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产业。

大理州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不断提升群众创业致富能力,通过农村党员冬春训、“云岭先锋”夜校、“百名讲师上讲台”、“千堂党课进基层”、“万名党员进党校”等方式,组织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农村党员50万人次。通过持续开展“挂包帮”“转走访”活动,结对帮扶并提供就业、农产品销售等服务,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发展难题。目前,全州累计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35.5万人次,转移就业14万人次。

产业扶贫组织化贫困群众能致富有路径

“你看,我们间隔3片叶子保留一个瓜,味道很甜呢!”50多岁的李树春站在比人高的瓜藤前,摘下一个黄瓜大口吃起来。他是山东省寿光县人,6年前来到弥渡县寅街镇河东村创办“鲁滇蔬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规范、绿色、健康、放心”为理念,建设标准化设施蔬菜余亩,打造弥渡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典型。

李树春说:“合作社要做大品牌,必须联合农户发展。”目前,在村党支部引领下,合作社积极与农户扩大合作,统一种苗、技术、农药、品牌、销售,打响弥渡蔬菜品牌。

“大理是全球最适宜樱桃蕃茄生长的3大黄金产区之一,我们目前流转土地亩,采用荷兰温室技术、以色列滴灌技术,无土栽培了安第斯红、柠黄蜜茄等6个品牌,市场销路很好。”在寅街镇永丰村,大理春沐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曲健端出一盘黄色、红色的小蕃茄让客人品尝。小蕃茄不仅色泽漂亮,而且脆甜爽口、味美浓郁。曲健说:“在这里,一个大棚就是一个植物工厂,亩产量15吨至18吨,亩产值约30万元。”

“前年,村民对大理春沐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有担忧,我们召开户主会、群众会,一家一户做工作,党员带头流转土地,群众也就跟上来了。”永丰村党总支书记白汝说,目前农户租金收入60多万元,村集体增收4万多元,公司带动农户余人在家门口务工。

在新街镇海坝庄闻家村,村民刘开云高兴地说:“家里有3口人,日子比过去好多了。”她家里每年从昆明正大猪业有限公司获得收益元,已经领到元;家庭养猪30多头,收入有10多万元。

“我县探索创新了‘党组织+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贫困户’的生猪产业扶贫模式,建设50万头正大生猪产业链扶贫项目。”新街镇副镇长刘伟介绍这一模式有4大特点:覆盖广,包括全县8个乡镇85个村委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将5万元的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入股合作社进行按期收益;效益好,正大集团与合作社签订10年不可更改的圈舍租赁协议,每年支付给合作社圈舍租赁费每栋26万元;标准高,按照欧美国家标准建设,实现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自动化、智能化,打造国内一流的标准化生猪育肥场;风险低,合作社按时收取生猪育肥场租赁费,农户一年获得收益元。

弥渡县坚持走“种养相加、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产业扶贫之路,建基地、创品牌、育龙头、拓市场,“一棵菜、一头猪”挑起弥渡脱贫增收“大梁”。近年来,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带动4.6万农户种植蔬菜22.4万亩,年产值达23.3亿元,荣获“全国菜篮子产品生产先进县”称号。引进50万头“正大”生猪养殖全产业链项目,带动生猪出栏85万头,实现生猪产值22亿元,荣获“云南省商品猪生产基地县”称号。同时,现代高原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强做大,产业链条有力延伸,特色种养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大理州持续推进“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全州成立个合作社和个家庭农场,打造“绿色食品牌”发展扶贫产业,形成以核桃、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蚕桑及肉牛、生猪、乳业等20个优势特色产业为主的扶贫主导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0.1万户、38.47万人,覆盖率达99.85%,有力推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开启幸福新生活。(记者庄俊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107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