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饭的小沙弥怎么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草

中国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上,诞生了数不尽的璀璨人物。有以思想留存千古的哲学家孔子、老子;有以伟大发明遗惠后世的科学家蔡伦、张衡;有以军事才华冠绝于世的白起、霍去病;有以一己之力凿空西域的外交家张骞、傅介子。无尽的耀眼星空中,由要饭的小沙弥一举成为偌大王朝开国之君的“草根”皇帝朱元璋,当属其中最闪亮的一颗。

1、反元力量——历史上的“红军”

要谈朱元璋,就不能绕开“红军”。元朝末年顺帝当政期间,朝廷要治理黄河,征集了大量百姓,百姓不堪其苦。在“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民谣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元斗争。纵观反元斗争持续时间之久,战争之激烈,在中国反抗阶级压迫史上都是少有的。

反元斗争前后达二十年,其军事力量大致分为两个体系:一支是红军。在头上包一块红布作为标志,在当时元朝政府公文中称为“红军”,个别也叫“红巾军”。

红军体系中又分为两大山头:一个是主要在东边活动的东部红军,也就是今天安徽、河南、河北一带;另一个是在西边活动的西部红军,主要是江汉流域(长江、汉水流域),而江汉地区的红军又大致分为两个小山头,包括“北锁红军”和“南锁红军”。

另一只军事力量是非红军系统:浙江有方国珍,起兵最早;江苏有张士诚;福建有陈友定;还包括东北女真族(即后来的建州族,也就是清朝前身)、西南回族都加入反元斗争中。

东部红军初期主要领导人是韩山童,出身河北栾城(今天的石家庄市栾城区),靠传布白莲教起家(世世代代传布白莲教)。其祖父韩学究曾因组织白莲会“烧香惑众”,被强行迁徙到广平永平县(今河北永平县东南)。韩山童提出“明王出世”、“弥勒佛降生”口号,明王是明教的神,也叫“明尊”或“明使”。他的儿子韩林儿和刘福通建立“宋”政权,韩林儿称“小明王”。

西部红军主要领导人叫彭莹玉,是一个和尚(《倚天屠龙记》中“五散人”之一)。在江西袁州组织武装起义失败后跑到淮水、汉水流域,秘密传教,组织力量。后来联合徐寿辉开展反元斗争。后来,徐寿辉被部下陈友谅杀掉,则西部红军主要领导人就是陈友谅。此外,徐寿辉的另一个部将明玉珍跑到四川,建立“大夏”政权。

2、朱元璋登场

朱元璋出身贫苦,穷到没有大名,就一个小名:朱重八。爹娘死了都只能用破席子裹上埋掉。实在活不下去了,只好去寺庙当实习和尚。后来,寺庙也揭不开锅了,他只好出门化缘、以要饭为生。一直到遇上生命中的“贵人”——老丈人郭子兴。

名义上,郭子兴隶属于东部红军。在如火如荼的反元斗争中,郭子兴和其他很多人一样打着红军的旗号起义。

战争是最好的淘金池。开始,朱元璋作为郭子兴的一名普通亲兵,其战争才华迅速得到充分发挥,以战功升为总兵。郭子兴死后,升任左副元帅。被“宋”政权任命为江南行省左丞相。由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书写属于他的篇章。

3、为什么前辈们没有推翻元朝,而非要留给朱元璋呢?

其一,缺乏统一团队精神。其核心是协同合作,尽管反元斗争起义面很广、战区很大、军事力量发展很快,但是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各个军事势力互不统属。

不管刘福通团队或者是徐寿辉团队,都是各自为战,互不配合。即使在战争过程中,客观上东边胜利支持了西边,西边胜利响应了东边。但是,整个斗争战略上没有统一部署,缺乏统一领导。甚至在在刘福通团队内部也是如此,没有做到“全国一盘棋、内外一条心”,很容易被元朝各个击破。

其二,没有稳定革命根据地,“流民”意识严重。事实上,红军各支力量相继建立了根据地,如刘福通建都开封,陈友谅建都武汉。但是,在当时“行军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交通极其不便,军队前线和后方根据地联系很差,而且军队之间情况也互不了解,无法做到“数目上管理军队”。

这就导致了一种现象:尽管红军军事力量很强大,一打仗就是几百里、几千里远征,所到之处都能把敌人打败消灭。可是,多数情况下红军不是很好的建设者,不能把在占领区安定下来搞建设,没能建立起稳定政权,反而把《地道战》中“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精神提前几百年发扬光大,觉得还是“流民”最快乐。

因此,在红军走了之后,元朝和汉人地主阶级又联合恢复了其统治。最后,红军得不到后方根据地粮草和战备力量的支援而被消灭。所以,五百多年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最初始发展阶段就积极寻求发展稳固、安全的根据地,建立稳定政权,是吸取了历史教训的!

其三,缺乏旗帜鲜明的政治口号。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人做事,讲究名正言顺,出师有名。多数反元势力没有提出自己的政治意图,只是单纯地由于活不下去了才反抗元朝。在短期内生命无威胁、力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没有明确政治意图的后果马上体现出来:人们很容易变得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战,未来何去何从?

像不属于红军的浙江方国珍(佃户出身)、苏州张士诚(贩卖私盐的江湖好汉出身),虽然建立了自己政权,也建号称王,却始终没有像红军那样提出政治的、宗教的阶级斗争口号。一旦顶不住元朝军事进攻后就立刻投降元朝,看到元朝力量薄弱后又“跳水”,反复不一,其根本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战,也没有系统地反元思想体系。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政治口号,积极争取力量,是极其英明的。

4、历史为什么选择了朱元璋?

第一,团结有力量的地主阶级,壮大自身实力。一方面,主动和地主阶级合作。朱元璋出身红军,曾经反对地主,是因为他受过地主阶级的压迫。可是,在军事斗争中,他感到只是一味打击、消灭地主,不仅很难取得地主阶级的支持,而且会遭到地主阶级顽强抵抗。所以,他还没成为军事统帅之前,就改变了红军作战思路——主动和地主阶级合作,取得他们的支持。

另一方面,地主阶级为什么愿意支持他?红军在北上战争中所遇到的最大阻力不是元朝军队,而是安徽、浙江地区的地主阶级武装。只是后来,地主阶级看到元朝政府已经不能维持下去,他们也无法得到元朝政府的庇护,而他们自己的武装力量又抗拒不了朱元璋进攻,遂采取“打不过就加入”的方针。与其坚决反抗朱元璋而被消灭,不如依靠朱元璋得到保护,以维护自己阶级利益。这样一来,朱元璋和仍然拥有极大实力的地主阶级“郎有情、妾有意”,实现了“共赢”!

第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听取谋臣朱升的建议,在其他竞争对手称王称帝时,悄无声息地闷头发展自己的实力。朱元璋建立自己势力之时,正是刘福通三路北伐朝廷之际。朱元璋占领区的北面都是红军,把他的军队和元朝军队隔离开了,他趁机壮大武装力量,占领很多城市。等到时机成熟再陆续吞并别的势力,一举成为天下共主。所以啊,低调是王道!!

第三,朱元璋军事能力超凡脱俗、个人魅力出众。尽管朱元璋没啥文化,却善于从战争中学习,多谋而善断。《明史》赞誉朱元璋“当其肇造之初,能沉几观变,次第经略,绰有成算”,可管中窥豹。毛泽东对朱元璋卓越军事才能给予过很高评价“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其军事能力深得毛泽东赞许。

同时,朱元璋善于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谋略、智慧为其所用。起兵不久,就有一些知识分子投奔他,像李善长、冯国用、刘基、宋濂、章溢、叶琛(chen)等。这些人都是安徽、浙江地区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地方上很有威望,且都自带武装力量。得到这些人的辅助,使之如虎添翼,文武雄才盛极一时,称得上“谋臣如林”。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396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