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祖国西南部、澜沧江畔的永平,古称博南。县内居住着汉族、彝族、回族、白族、傈僳族、苗族等22个民族,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的理念,在这儿既有历史的积淀,更有现实的印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永平县以“四个一”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嘱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阳光一样在澜沧江畔播洒。
近年来,永平县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注重突出思想政治引领,组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论述,全县各级各界累计召开宣传教育会场次。统筹谋划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连续多年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列为全县的重点工作。注重深化创建体制机制,做到全员动员、全领域共建、全流程创建、全要素保障,形成“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工作格局。
弘扬“一种精神”,深化提升“五个认同”。永平县坚持把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主要举措,使“五个认同”成为了全社会的普遍共识。通过培树基地抓教育,先后成功申报命名县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干部教育基地16个,组织到基地开展教育活动场次4.2万人次,在全县83所学校分批推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课堂”“进校园”等活动,让莘莘学子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合力所在,不断促进“五个认同”落地生根。
把握“一条途径”,搭好创建平台载体。始终注重把握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一根本途径,广泛搭建“众参与”的平台,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浓厚氛围。积极搭建交流平台,连续举办五届“云南·大理永平博南文化节”,以享有“滇西第一佳肴”“鸡中第一美味”盛誉的“永平黄焖鸡”为重点,不断培植壮大特色美食产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深化互动交流,重视抓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积极推进文化交融,加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交流互鉴,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浸润改编的34个民族文艺精品,成为了各族群众广场舞“热门歌曲”,代表作品苗族歌舞《嘎蒙卡兜》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舞蹈类“群星奖”。
突出“一个主题”,全面夯实发展根基。突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2.98亿元,实现户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各族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劲头更足。“十三五”期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元、元增长到元、元,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利益共享、使命共担、命运共系的意识更加强烈。
通过抓实“四个一”,永平县于年、年先后创建为州级和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永平县委被评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9个单位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13个单位被评为“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74个单位被命名为“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博南镇曲硐村民族文化城被命名为“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成效越来越凸显。
作者:李增瑞
终审:王斌美
责编:庞玉珍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