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历史地理背景

靖州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即为荆州西南要腹之地,宋崇宁二年(年)置靖州,历代均为州、府、路所在地。明朝时成为湘、黔、桂三省边界商业重镇。洪武十八年(年)设靖州、五开(今贵州黎平县)、铜鼓(今贵州锦屏县)三卫,皆隶靖州。民国二年(年)废州存县,靖州更名为靖县,属湖南省辰沅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靖县先后隶属会同专区、芷江专区、黔阳专区。

年11月,怀化地区撤销,设立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随属怀化市。《宋史·西南溪峒诸蛮》记载:“南宋乾道七年(年)靖州仡伶杨姓,沅州生界有仡伶副峒官吴自由。”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作的《老学庵笔记》卷四记载:“在辰、沅、靖等州,有仡伶。”这说明侗族在宋代就已经以独立的民族集团聚居、生息、繁衍在靖州山区了。县境东临本省的绥宁、城步,北接会同,南毗通道,西连贵州黎平、锦屏、天柱。

据《湖南府县志辑·靖州直隶州志》记载,“洪武三年,改靖州府设靖州卫,九年改府为州,裁永平县,隶湖广承宣布政使司,领县三,会同、通道、绥宁,万历二十五年,增设天柱县,领县四。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隶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仍领县四”。可见靖州在明清时期,与周边的会同、通道、绥宁、天柱四县关系甚密,同属于靖州直隶州。靖州与其周边四县的音乐文化、民俗风情也有较深的关联。靖州县内居住的少数民族以苗族、侗族、瑶族为主,历史上北方人口的南迁,大量苗、侗的先民从江西、洞庭湖一带迁居靖州,族群势力不断增长,后形成以靖州飞山地区为中心的向湘、黔、桂、渝、鄂相连地带扩散的苗、侗等少数民族的发源之地。

靖州县境南北纵长58公里,总面积.51平方公里。境内有苗、侗、汉等23个民族,总人口27万,其中侗族占26%。山地是靖州的主要地貌类型,东、西、南部高峻,北部低缓,中部有一条狭长的山间盆地。整个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呈破浪式降低;境内群山滴绿,奇峰耸翠,山高谷深,遥相眺望,终年呈青靛色。此外,就是少量的丘陵、岗地和平原、水域。正是由于这样的山高谷深,重峦叠嶂,以前交通极不方便,因此,历代中央政府难以有效管理,只得实行羁縻政策。

因战争、商贸和移民等原因迁居此地的族群和土著居民之间的融合,产生了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苗、侗、瑶等少数民族发展壮大,其后的区域文化扩散至湘西、桂北和黔东南等地区。竹木青翠,流水潺潺,闲雅静谧,鸭三两只,随处可见的青石古道贯穿于村寨各个角落,古木房依山而建,村民朴实热情……这是两年前笔者对岩脚侗寨考察时留下的印象,两年后,即年7月21日,笔者随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赵书峰教授、谢春副教授、杨声军博士等一行10人再次来到这个寨子,内心依然有所怀念和期待。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38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