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云南日报
永平县炉塘村开办家庭农场——
姬松茸高产种植户增收
采收姬松茸
“今年以来我们已经采收了5茬,卖了2吨干货,每吨可以卖15万元,进账30万元。后续可以再销售3吨左右干货,加上鲜菇收入,今年可以挣70万元左右。”9月19日,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厂街乡炉塘村银江彝家松茸种植家庭农场,红光满面的张学军一边介绍,一边一刻不停采着姬松茸。
年起,张学军夫妇乘精准脱贫春风,探索出以甘蔗渣、包谷秆以及畜禽粪便作为栽培料配制成姬松茸“土壤”的方法。年,张学军夫妇依靠金融助农政策,投资40万元建成集种植、加工、销售、技术推广为一体的永平银江彝家松茸种植家庭农场。与福建、广东等地食用菌销售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给夫妻俩带来了丰厚回报:年家庭农场经营收入60.76万元,实现利润23.2万元;带动周边2户农户种植10亩姬松茸,增收30万元;成为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孙达锋工作站联系点之一。
姬松茸又叫巴西蘑菇,是一种夏秋季节生长的腐生菌,食用价值颇高,市场需求量较大,价格也相对稳定。永平县银江河两岸高温、多湿、通风的环境,非常适合姬松茸生长。
采收季节,在松茸种植家庭农场,杨琴、字梅等10位村民忙着往返于大棚和加工厂之间;字凤书、王秀香等8位村民按照剪脚—清洗—沥水—烘干—分拣—包装—封存的流程进行流水作业。能在家门口务工实现稳步增收,大家干劲十足。
“每年5月初播种,5月底可以采摘,采摘可持续到10月底。姬松茸生长周期短、采摘时间长、经济效益好。”张学军算起了“未来账”:一个标准化大棚,一年可收10茬至11茬,总产量不低于10吨,收入在11万元左右。未来两三年,他想在孙达锋工作站的帮助支持下,继续与周边村民签订协议,科学种植姬松茸,带动更多村民共同增收。本报记者秦蒙琳
通讯员杨福军左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