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摘草莓。
牛场。
蔺春泉在直播间。
鹅雏。
□文/耿向文高宪茹本报记者周静宋晨曦摄/耿向文本报记者宋晨曦
党的二十大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我省各地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种下一棵棵“项目树”,并由此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动了村民致富。很多驻村书记也积极发挥作用,助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实现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卖品牌”转变,推动产业做强做大。
鹤岗种下“项目树”结出“致富果”建果蔬大棚,建五味子烘干塔,成立农机服务队……鹤岗市东山区利用国家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发展特色产业,取得了良好效果。
东山区蔬园乡新生村果蔬大棚从春节到现在一直忙着。这里的技术管理人员李福海向记者介绍:“这片温室大棚是去年末利用国家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建成投产的,今年年初就开始结果。现在除了接待市民采摘,还送往批发市场,产品特别受欢迎。”
蔬园乡新发村则用国家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建成了一座五味子烘干塔。“以前没建烘干塔时,不论五味子市场价格啥样,我们摘完就得卖,谁让咱保存不了呢。”新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董春科说,“年五味子才一块八九一斤,这几年逐渐上升,去年秋天能卖到八九块,甚至十块。当年要是有烘干塔,我们能赔钱吗?”
“村民们将把烘干塔当成自己的‘眼珠子’,保护并充分利用好这一国家富农项目。今年我们利用烘干塔再做点干菜加工,用增收的实效回报国家好政策。”董春科对国家能在他们村建设烘干塔充满了感激。
针对近年来东方红乡桦春村集体经济增收缓慢的实际,东山区积极向上争取,在桦春村建设并成立了农机服务队,引进5台进口农机具,在大大提升这个村及周边村现代化农业生产水平的同时,每年还可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左右。
“村里有钱了,我们就盖新的办公楼,然后再美化美化村庄、给村里的老年人办点实事……”说起乡村振兴,桦春村党支部书记车哲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据东山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李伟介绍,国家对东山区乡村振兴的项目投入逐年增多,仅去年就争取到万元,实施了6个项目,现全部建完并受益,在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丰富发展农业服务业的同时,真正让农民拥有了获得感、幸福感。
依安书记来代言卖出好价钱“今天主推的这款大豆油,是由我们依安县农户自己种植的大豆生产的,生产过程由驻村联盟成员全程监督。”国网依安县供电公司驻上游乡兴旺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蔺春泉正在直播间里介绍农产品生产情况。日前,“+N”驻村联盟助农直营店进行了一场直播活动,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直播活动的主角是各位驻村书记,他们集体为农民代言,为优质农产品代言。
为了让依安县的特色农产品能够卖上好价钱,各驻村工作队抱团组建的“+N”驻村联盟通过电商直播新模式,宣传推广农村特色产品,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助农惠民。笨鸡蛋、大米、干菜、笨榨豆油等多种农产品“嫁接”到电商平台,销量直线上升,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