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主席来到河南视察工作,接见了当时在河南南阳县任职的县委书记魏兆铭。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大老粗”,而且对历史丝毫不感兴趣的魏兆铭,竟然从那以后,更加重视自己的工作,把主席的话落在了实处,把一辆即将摆脱轨道的列车又重新拉回了列车轨道。
不见主席一句批评,却让人深受启发。不愧是一代伟人,不仅说话幽默风趣,而且腹中文采深厚,精通古今中外。
二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能让这段历史成为佳话呢?
一、突然袭击,准备充分
年11月11日,主席在离开郑州前,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没有时间去剩下的几个县里视察工作,就决定让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召集其中7个县的县委书记以及4个地委书记,共同开一个座谈会。
魏兆铭就是这7个县委书记中的一员。
魏兆铭,生于年,并不是河南南阳县本地人,祖籍是山东省莒县人,自年之后,就一直在河南担任重要职位。年,年仅29岁的魏兆铭在南阳县任职县长一职,年担任南阳县委书记。
从参加工作以来,无论大小事,魏兆铭都能打理得一丝不苟,严谨认真,一直是群众的标杆。
特别这一次是面对跟主席交流的座谈会,魏兆铭的工作态度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事前是做足了功课。他召集了县里面所有能写汇报材料秘书,连夜把材料找出来,然后统计南阳县最近几年发展情况的数据,重点分析主要的经济产业等等,最后总结经验,形成了两本厚厚的书面材料。
不仅如此,短短一天时间,魏兆铭已经能整段的默背材料里面的内容。甚至还设想了主席的提问以及回答。
不得不说,把这一次座谈会当成闭卷考试的人,恐怕除了魏兆铭,也没有第二个人。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座谈会当天,发生的一切都跟他设想的场面完全不一样。
二、连环四问,直击人心
会议开始前,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在主席身边逐一介绍参会人员,主席也跟书记们握手、寒暄。主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性格好、平易近人、也很坦诚率真。
谈笑间,会议就慢慢进入了主题,各个开始汇报自己工作情况。
正当魏兆铭打开两本装订好的材料,准备向主席汇报的时候,主席面带笑容地看着他,缓缓道:“魏书记,你先别急,南阳县曾经广为流传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叫作‘二十八宿走南阳’,不过你知道这二十八宿,是谁排第一吗?”
魏兆铭一听,直接懵了,在南阳县生活了这么多年,确实听说过这句俗语,但是,他是个大老粗,哪会去了解这些历史渊源?即便听过县里的老人或者班子里同事聊起,也是听完就过去了,没放在心上。
而且,此时魏兆铭脑海里全是前一天晚上背诵的南阳县总结材料,根本就没有料想主席会提问跟历史有关的事情。
仔细想了好一阵子,魏兆铭也道不出所以然。
紧接着,主席再次提问:“魏书记,听说直到现在,襄阳和南阳的学者们还会为一代名相诸葛亮早年的躬耕地争论个喋喋不休,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算得上家喻户晓,更有人说: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但是,诸葛亮的躬耕地到底在何处?你是南阳的地方代表,你认为呢?”
魏兆铭一听,更是浑身冒冷汗,只能讪讪道:“主席,这事我也搞不清楚,我没有研究过这些。”
此时,全场异常安静,谁都不敢发出声音,也不敢抬头看主席,生怕引起主席的注意,而且大家也都不是南阳和襄阳人,自然更是没有话语权。
主席观察了一下四周的情况,散了几个烟后,也没有为前面两个问题进行解答,而是继续问出了第三个问题:“魏书记,你知道诸葛丞相为什么会落户南阳吗?”
一度自信满满的魏兆铭,这一刻就像一个泄了气的气球。幸好吴芝圃在一旁连忙帮魏兆铭解围道:“这事我听说过,我给主席讲讲吧!”
“在诸葛亮十三岁时,徐州战事不断,混乱不已,为了保命,诸葛亮一家人跑到荆州一带躲避战乱,但好景不长,身边亲人相继离世,姐姐也嫁入了当地名门,只剩下他和弟弟相依为命,于是就跑到南阳郡过起了隐居读书的生活。而且,当时南阳是秦汉之际的重要经济文化宝地,也是中原和南楚交融之地,文人墨客密集,再适合读书不过……”
吴芝圃从诸葛亮为何逃到荆州,又为何选择来到南阳,再到谈及南阳当时的经济环境和文化地位,层层深入,也是面面俱到。
主席听了,连连点头,时不时还会夸赞几句。这时大家才知道,原来主席的真正目的!
正当魏兆铭松了一口气的时候,主席转向魏兆铭说:“既然你对这些都不了解,那我问你一个最实在的问题,这个问题你比在场的任何一位都要清楚。你知道现在南阳县的人,一个人每个月能吃到几两香油吗?”
魏兆铭听到这个问题之后,确实不是历史问题,但是,在吃的问题上,魏兆铭很少去问县里的人吃香油的情况,作为县委书记,他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