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深入乡村学校,让孩子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提升医疗服务,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开展文化扶贫,把“指尖工艺”变成“指尖经济”……决战脱贫攻坚,各高校创新帮扶形式,把人才、资源优势等与贫困地区短板结合起来,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教育扶贫
把梦想种在孩子心里
翻阅学生的期末成绩,正在甘肃宕昌县大寨九年制学校支教的天津大学学生贾浩然十分欣慰:“一学期下来,平均分提高了十几分,孩子们也更大方自信了。”年8月,贾浩然与研究生支教团的同伴们带来了“梦想加油包”。除了新书包、笔记本、小贴画,还有无人机、航模、尤克里里……
“教育扶贫是管长远、管根本的治本之策。”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说,“用高校资源带动偏远贫困地区发展,将教育之火播撒到乡村,是广大高校的责任与担当。”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而高校具有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为助力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多所高校通过设立志愿者支教服务基地、选派骨干教师支援当地中小学、开设远程课堂等,提高扶贫县教育教学水平。
在云南弥渡县,高中教学水平不高、优质高校录取率不理想等问题曾导致生源流失,学生外地求学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北京大学支持弥渡一中设立“博雅自强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提升教育质量。在云南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中国人民大学帮助筹措教育建设经费万元、图书7万册、电脑台等,人大附中、人大附小与兰坪县的中小学建立了长期帮扶机制。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不少高校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支持扶贫县教师队伍建设。上海交通大学近年来累计培训云南洱源县教师余人次,洱源一中音乐教师李爱玲就曾到上海交大附中跟班学习、到上海音乐学院进修。“我不仅学到了先进的教学方法,还明确了奋斗目标——不断学习成长,不辜负学校对我的培养!”
支教不仅教授课本知识,更要鼓舞孩子们的信心。每一个孩子都是等待发掘的宝藏,我们要在他们心中撒播下梦想的种子。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赵晓宇
健康扶贫
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
年12月,医院耳鼻喉科医生、第十批医院医疗队成员金漭完成了到永平后的第一例全麻手术。患者是一位5岁的小姑娘,反复咽痛伴打鼾、憋气两年多,术后症状明显改善。“腺样体切除术是一项成熟的小手术,但在永平县还是首例。通过带教传授,医院不久就可以自主开展了!”金漭说。
“我们以前不敢给一些病人诊断,现在诊疗水平上来了。”医院内一科主任田大全在医院医院进修后,治病救人的技术和信心也增强了。
医院超声科主任徐作峰手持探头操作,不到5分钟,一份5G远程超声诊疗图文报告就送到云南凤庆县患者手中;医院专家团队深入平均海拔米的西藏那曲市班戈县新吉乡,农牧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针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高校发挥医医院作用,帮助扶贫县改善医疗卫生设施和条件,提供医务人员培养培训、巡回医疗、远程医疗等,引进帮扶资金,建立医疗人才帮扶“绿色通道”,推进医联体及重点专科建设,持续提升扶贫县医疗服务能力。
“上医治未病”,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树立公共卫生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是健康扶贫的重要内容。为此,医院医护人员走村到户,开展村医培训、健康普查。
“以前我们发放婴幼儿免费营养包,一些村民几乎从来不用,他们不会煮,也不大相信我们。”云南临沧市临翔区邦谷村村医刘应君感觉到,乡亲们的健康意识增强了,“现在,我们到村民家体检、教他们煮营养包,村民们可欢迎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仅要为患者除病痛,还要为当地培养人才、把技术留在边疆,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李士杰
智力扶贫
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6号楼宿舍的3名男生参加“研究生助力团”归来,一起交流经验。“我跑遍了陕西镇巴县青水镇的每个村,开展科普教育。”郭忠义说。“我在镇巴县简池镇开展了蜱虫流行病学调查。”张欣说。“在我们陕西合阳县和家庄镇,农户的中药材种植技术大大提高了!”张昊笑道。
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探索形成“书记帮镇助力团”“专家教授助力团”“研究生助力团”“本土优秀人才先锋服务队”等智力扶贫体制机制,将智力扶贫做实做细。
扶贫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广大高校发挥智囊团作用,聚焦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扎实开展调查、论证、研究、推广、培训等工作,为当地提供了决策咨询、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生态保护……贫困地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都可以从高校师生那里找到答案。
过去的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土关村,垃圾、污水处理难,厕所在户外。北京建筑大学丁奇教授团队带领村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臭水沟变成了生态河道,家家户户用上了冲水式厕所,村里还办起农家乐。在宁夏隆德县张树村,不少群众养殖肉牛,但缺乏青贮饲料制作技术,饲料霉变严重,浪费较大。张树村驻村第一书记、厦门大学干部胡雄联系厦门大学教授卢英华,应用卢教授研制的青贮饲料发酵剂,提高了饲料品质。
据统计,“科技小院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带动高校专家教授编写农民培训教材套,培训农民20多万人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带动万名高校师生深入贫困地区,开展了37.8万个创新创业项目。
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通过智力帮扶推动脱贫攻坚都是我们肩负的使命。两种使命,一种情感,高校师生义不容辞!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研究员柳彦博
文化扶贫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以前从没想过,我们做的挑花产品能进入大城市!”湖南隆回县白水洞村村民奉娟花介绍,一个挑花袋增收30元,一根相机带增收50元。“一年能多收入上万元!”奉娟花笑得特别甜。自年定点帮扶隆回县以来,湖南大学组建“花瑶花”文创设计团队,邀请余位设计师与当地工匠联合创新,开发特色文创产品余款。
“扶贫不仅要发展产业、增加群众收入,还要唤醒保护意识,做好文化传承。”白水洞村驻村第一书记、湖南大学定点扶贫办副主任康添慧说。
运用传统擀毡技艺制作披肩、电脑包,将彝族银饰和典型图案设计到礼服中……年9月,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展“脱贫攻坚中的设计创新”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非遗扶贫案例吸引了参观者。“我们与四川昭觉县的非遗传承人合作,不但能更好地传承文化,还能帮助困难群众就业脱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李迎军说。
近年来,很多高校发挥特色学科专业优势,挖掘贫困县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激发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走进云南剑川县土陶从业者董志明的工作室,造型优美的茶具等琳琅满目。“以前,我们的思维停留在做花盆等日常器皿上。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指导我们设计研发,我做的土陶甲马、烧烤盘在大理白族自治州获了银奖!”董志明说。
“文化扶贫可以培养人才,帮助当地群众提升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意识,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这是立足长远的事。”中央美院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驻剑川传统工艺工作站站长强勇说。
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对当地文化资源的转化利用。“保护一项非遗,创新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人民”,是需要广大师生长期探索的课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彝族服饰课题组成员温博
(记者吴月)
图片说明:
图①:云南省泸水市老窝镇老窝村,云南省农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党委书记李进学(右)指导村民科学种植。
江文耀摄(新华社发)
图②:浙江工业大学实践队的学生们在老师带领下为村民直播带货。
姚海翔摄(人民视觉)
图③:甘肃省岷县秦许乡马烨村,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党委书记成述儒(左)指导农民肉牛养殖技术。
张学军摄(人民视觉)
图④:送别班会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的学生与西北工业大学支教团的老师依依不舍。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版式设计:张芳曼)
《人民日报》(年01月31日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