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村大水井梁子小组傈僳族妇女阿竹生活了30多年的金竹塘小组,隶属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杉阳镇永和村。从山脚顺着大水井梁子蜿蜒而上还需要3.36公里。曾经,这里是水不通、电不通、路不通的“三不通”小组,男耕女织、狩猎摘果、人背马驮是世居于此的傈僳族群众主要的生活方式。自年脱贫攻坚开展以来,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出村不再难,家家户户通电通水,“钱袋子”鼓起来,阿竹从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品咂着幸福的“好滋味”。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永和村大水井梁子,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鸡鸣声,勤劳的阿竹开启了元气满满的一天。
和奶奶一同吃过早饭后,她就到羊圈里捣鼓了大半天。因为村支书连继华告诉她,要在小组的活动场所里布置一个展厅,专门摆放一些老物件,用于展示傈僳族的文化,进而也让民俗文化得以传承。
可别小看阿竹这简陋而又布满灰尘的羊圈,这里可尽藏着些有年代的“宝贝”,弩子、风箱、火药夹、石磨、蓑衣、斗笠……她把家里的老物件一股脑都给倒腾出来。在认真仔细地挑选后,看着门口堆放的“宝贝”,阿竹十分满意。
对于“收集老物件”这件事情她十分支持。“这几年来,金竹塘小组发生的变化我们有目共堵,你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非常有意义,傈僳族文化的传承,我也想贡献一点力量。”阿竹笑得灿烂,跟她的人一样热情。
阿竹骑着摩托车下山在反复查看确认已经没有什么遗漏后,阿竹与奶奶打了声招呼便骑上自家摩托车顺着蜿蜒的水泥路直奔山脚的集贸市场。
近些年,由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下山到集市买东西、或者去赶集,已经十分方便。而且随着市场的繁荣发展,只要有需要,随时可以在市场上买到需要的物品。
今天,恰好遇到五天集中一次的乡街,要不是听说在学校上初三的儿子肠胃有些不适,她是不愿意在这大太阳的天气去和人群凑挤的。
太阳的炙烤也挡不住永和街的热闹。从街头到街尾,背着篮子、牵着孩子、数着“票子”的赶集人乌央乌央的。
穿过熙攘的人群,阿竹给老人买了水果,又出发去看在永和中学读书的儿子。能干的阿竹总是把很多事考虑得细致周全,把一家老小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村支书打来电话告诉阿竹一会儿要到她家里“收宝贝”。从学校看完孩子,阿竹就赶着回家了。
阿竹把自家的老物件交给连支书刚到家,奶奶知道她要把这些老物件放到村小组的活动场所去展示后,一直追问什么时候归还。看着奶奶杵着拐棍跟在自己身后来回转悠的画面,阿竹心想,这些老物件一定是承载了老人太多的记忆,不愿意就这样轻易地被拿走。
一阵忙碌之后,所有的“宝贝”都已经整装待发。看着头顶的乌云,即使热情好客的阿竹用重楼煮鸡这样的珍馐美味“诱惑”他们,村支书连继华也不敢过多驻足。当然,作为金竹塘小组的小组长,阿竹也参与了活动室内民俗文化展厅的布置工作。
阿竹帮忙布置民俗文化展厅小组活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民俗文化展厅里的老物件熠熠生辉,照壁上民族文化彩绘画曼妙绚丽,他们相辅相成、交相辉映,“静静诉说”着这个勤劳、淳朴、勇敢的“直过民族”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摆脱贫困,共同繁荣发展的故事。
随着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的落地和活动场所内容的逐渐丰富,村支书连继华心中倍感欣慰。3.36公里主干道的道路硬化和串户路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排危提质”工程的实施,解决了9户傈僳族群众住房安全保障的问题;农村电网提质改造,解决了整个小组由于电压不稳给生活生产带来不便的难题。而关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他终于觉得迈出了一小步。
一场瓢泼大雨过后,白天的闷热渐渐散去。后院里的玉米苗喝足了水分,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而挂上果的核桃树在这场夏雨的洗涤下显得越发翠绿,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核桃叶混合后的芬芳。看着自己家崭新的楼房,整洁干净的院子,不远处是宽阔平整的村活动场所,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美丽新农村的画卷让阿竹对现今的日子十分满意,在外面打工的她提起自己的村子都十分自豪。
阿竹的妈妈在院子里忙活着更让阿竹骄傲的是一家人靠勤劳的双手,在永平县城贷款买了一套价值51万的商品房。这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如今,钱袋子“鼓起来”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从脱贫攻坚以后,像她这样的少数民族赚钱的门路多了起来,阿竹的老公在县城帮忙开车或在妹妹的腌菜场务工,一个月能挣元左右,平日里阿竹也在县城妹妹腌菜场帮忙,每个月工资元。此外,阿竹的奶奶、父亲和母亲三位老人还在自家地里种了重楼、树头菜、玉米等,养了2头牛、10多只羊、2头猪。一家人收入一年在10万左右,日子过得很是宽裕。
阿竹家养的猪饭后喂完了猪,阿竹又来到了小组活动场所。这时,温柔的灯光已从活动场所四散而来,伴随着飘来的悠扬的民族歌声,阿竹和舞友们的舞蹈开始了。轻盈的舞步、欢快的音乐、飘逸的裙子,无不透露着这群傈僳族妇女的活泼向上和多才多艺。
阿竹和舞友们正在跳舞“党的政策真的是太好了,门口这条水泥路的贯通真的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瞒你说,我以前做饭,盐都要省着放,上上下下爬山背东西不方便,多背一包盐都觉得是累赘啊。”屋内,大家被阿竹的话语逗得哈哈大笑。
阿竹说,只有经历过困苦和种种不容易,才更能感受到当下这些细水长流的平淡和美好。
舞跳完了,汗水顺着头发丝浸润到阿竹黝黑的皮肤,最后绽放在灿烂的笑容里。
云南网记者秦黛玥通讯员王倩李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