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西周社会概况

云南白癜风治疗 http://pf.39.net/bdfyy/zjdy/211209/10051902.html

西周的建立和政治制度

周族最早的活动地区是在宜于农耕的陕西黄土高原。据传说其祖先后稷及后来的公刘,都重视农业。九传到古公亶父,率领族人由豳(陕西枸邑)迁到岐山下的周原(陕西岐山县)。

把“陶复陶穴,未有家室”的原始部落,改变为有城郭宫室的部族。到周文王时,周族便积极从事于“翦商”的经营。文王死后,子武王继位,于公元前年联合友邦部族庸、羌、霁、微、卢、彭、濮共同灭商纣。

周人克毁后,便把从殷人得来的土地,分封给其兄弟亲戚及有汗马之劳的武士们,如封康叔为卫君,都股墟,监督殷民七蒺,封周公之后于鲁,初在河南鲁山,后徙都奄(今山东曲阜),监督殷民六族;封姜尚之后于齐,都营丘(今山东临淄)。据《荀子·儒效》说:周公共封了七十一国,姬姓占五十三国。

这些被封的诸侯们,在其本国也进行着同样的对其属下的分封。诸侯所封的大体上都是诸侯的宗族和少数异姓。诸侯封予他们以采邑为卿大夫。卿大夫以下有士,大都是卿大夫的宗族,他们也被封予食地。“士”是贵族阶级最低一层,不再分封。周天子就利用这一级一级的分封方式,建立了一套周密的统治网,对广大民众进行残酷的剥削和统治。

周朝的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演变下来的以血缘为基础的族制系统。嫡长子是土地和权位的法定继承人,其地位最尊,称之为宗子。嫡长子的同母弟与庶兄弟封为诸侯,是为小亲。每世的诸侯也是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父位,为第二代的诸侯,奉始祖为大宗,他的诸弟封为卿大夫,为小宗。确定以嫡长子继承国土田邑的宗法制度,是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的一种方法。

周朝的行政机构比商朝更完备,除了最高的周天子外,还有太师、太保帮助周王治理天下。他们处在辅弼地位,总揽全国大权。下面设有“三事大夫”,即三种官职。“三事”下面的卿事察或称“百僚”。

其中“六大”比较重要。周初康王时铜器《小盂鼎》有三左三右”,大概就是指六大,三右是大宰、大宗、大士,三左是指大史、大祝、大下。另外,见于古文献和西周金文的主要官职还有“司徒”,金文作“司土”,是管理农田的长官;有“司空”,金文作“司工”,管理百官职事;有“司马”,掌管军政、军赋。这“三司”也是中央的重要职官。

西周的爵位,一般的说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级。但在西周似乎并不是很严格的。西周的军队以兵车为主。车上是甲士,车下是徒兵。军队组织在周初最大的单位,大概是“师”。中军为总帅,周天子在军事上有最高的指挥权。

西周的统治者为了维持贵贱等级秩序和镇压劳动人民,制定了“礼”和“刑”。当时的情况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上》)礼的作用在于维系贵族等级,消除阶级内部的分歧,刑则是专为镇压广大劳动人民而设的。贵族对“礼”是相当重视的,举凡社会上有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的衣、食、住、行,丧葬婚嫁、仁义道德、风俗争讼,以及其他军制政令、鬼神祭祀等等,都必须按着规定的一套固定的礼法去执行。

西周的阶级状况

西周的生产关系既有奴隶制,又有封建制。在各级领主贵族及其国家奴役大批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奴隶。当时的单身奴隶称为“人鬲”、“鬲”或“讯”、“丑”等,还有成家的奴隶,当时称为“臣”,以“家”计数。上一级贵族时常把奴隶赏给他下一级贵族。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奴隶当时名为“百工”。西周各种主要手工业如冶铜、制造骨器、玉器、纺织等,都是使用奴隶劳动。

西周贵族阶级所剥削和奴役的对象,除了上面说的那种奴隶以外,还有另一种比奴隶地位较高的“民”,当时又称“庶民”或“庶人”。

他们居住在原来“村杜”的残余组织中,各级贵族利用原来“村社”组织,编为劳动的集体,使他们从事农业的集体劳动,虽然身份要比奴隶高,主人不能加以买卖和任意屠杀,他们不但有家室,还有一些工具和家畜等财产,但是他们的人身受到严格的束缚,不能自由迁徙。贵族可以把他们随同土田分封给其臣下。所以,他们的地位处于农奴状态。

各级贵族们的田地,有的是直接控制着利用奴隶进行耕种;有的是利用原有的“村社”组织形式,把他的耕地划分为“公田”和“私田”,即所谓“井田制”。“公田”(当时又称“籍田”)叫“庶民”集体为他们耕种,《诗经》上记载着:“十千维耦”、”千耦其耘”,就是指成千上万的“庶民”大规模地在“公田”上集体劳动。

西周的经济

周代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统治阶级为了扩大剥削量,对于农业生产是十分重视的。他们设置了层层的官吏来管理奴隶和庶民。鞭策他们进行生产。当时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比商代有了进步。

据《诗经》所载已有来、耜、耨、钱、馎、铚等,商代的农具都是木制和石制的,到了周代已有些变为金属制造。大概是在农具的锋刃边缘上有一条青铜镶包着,这与木石工具相比,其生产效率要高多了。

西周的农业生产技术,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农田中已修筑成整齐的“亩”“甾”行列,便利了田间灌溉。其他如施肥、除草以及轮流休耕,即菑、新、畲三种田制,已初步推行。由于工具和技术的进步,生产经验的积累,农业生产有了提高,农作物的品种也有增加,已有“百谷”的称谓,黍、稷、麦、牟、麻、菽、稻、梁、柜、徐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当时大都有了。西周的贵族们通过各种剥削,收获量是很大的。

西周时期的手工业,是在商代的手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手工业的任何部门,都超越了商代的水平。制造铜器的地点增加了,产量加大了。纺织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诗经》中所谈到的,如养蚕、巢丝、织帛、染色、刺绣或是种麻、采葛,织成缔、绺等繁复手续,就是纺织业发展的反映。皮革、建筑、交通工具的制造都有进步。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交换的发展。不过西周的商业从古文献上只能看到一点稀疏的影子。当时已开始以“铜”作为交易媒介物,以“乎”为计算单位。“贝”和商朝一样,仍然是一种原始货币。西周末年郑国从西方迁东方时,曾和商人立过盟誓。商人能和郑桓公“分庭抗礼”,其势力已经不小了。《诗经》有“如贾三倍,君子是识”,做生意可以有“三倍”之利、其规模可以想见。

西周的灭亡

西周社会不仅有民族之间的矛盾,更严重的还是阶级矛盾。到西周晚期尤为尖锐。周厉王十分暴虐,又施行专利”政策,把过去由平民公共利用的“山林川泽”,占为已有。以平民为主体的“国人”,对“专利"政策表示不满,纷纷议论。厉王以暴力镇压,“国人”再也无法忍受,乃于公元前年发生暴动。

厉王仓皇出奔,跑到山西汾水旁的彘邑(今山西霍县)去。房王逃后,太子静继位,是为宣王。由于宣王连年用兵,精疲力竭,对少数族的抵抗,已感到招架不住。续宣王的幽王是个有名的暴君,诸侯多不服,国内又有严重的阶级矛盾和长期的旱灾,造成“痍我饥值,民卒流亡”(《诗经·大雅·召旻》),西周的社会经济已临危境。

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年),申、吕、酇三国联合游牧民族犬戎,乘机进攻周的镐京。幽王兵败,被杀于郦山下。申侯等立太子宜白,是为平王。这时首都镐京残破,又处在犬戎兵力控制之下,平王乃于公元前年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西),西周就这样的结束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01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