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滇缅公路历史文化传承馆一座传承馆一段

治疗白癜风的最好方法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120/5208500.html

年12月至年8月,云南20万各族群众以血肉之躯,用铁锨挖扁担挑、翻越六座大山、穿过八座悬崖、跨过六条江河,修筑了当时世界上线路最长、运输量最大的国际运输通道——滇缅公路。

年,“永平县滇缅公路历史文化传承馆”破土动工,用以记录各族群众对抗日战争的伟大贡献……

忆往昔20万云岭各族儿女的筑路壮举

滇缅公路,即从中国云南到缅甸的公路,全长公里。它的开通打破了日寇对中国的封锁,成为国际物资援华的重要生命线,是我国抗战时期最著名、最重要的一条公路,被誉为“抗战生命线”。

据记载,修筑公路动员组织了28县、30多万劳工参与,每天有20余万人昼夜奋战在工地上,他们不要一分钱,自带干粮和工具,筑路人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一二岁的儿童。

《修筑滇缅公路纪实》中记载:修路过程中,许多民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死于山体滑坡与塌方,有的死于疟疾,有的葬身万丈深渊。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中国人,许多人甚至没有留下姓名,但是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彪炳千秋。

滇缅公路经过大理地区的祥云、大理、永平等6县市,过境路长公里。其中永平段从漾濞、永平两县交界处胜备桥(今顺濞桥)起至永平、云龙两县交界处的林家坟,全长78公里。

洪学钦,99岁,永平县杉阳镇仁寿村龙台二组人,是滇缅公路的20万筑路劳工之一,也是现今滇缅公路修筑工健在者之一。

据老人介绍,年1月,他被派往修筑花桥(今大理永平县博南镇花桥村)至黑羊箐(今大理永平县与云龙县交界处)段滇缅公路,一同出发的还有来自各个村寨的乡亲,他们自负行装工具、自备粮食前往,其中包括大量老人、妇女甚至儿童。“当时筑路条件也非常艰苦,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都要开工,休息时就睡在用树枝、茅草搭成的窝棚里,粮食不够就挖野菜充饥。”洪学钦回忆道。

滇缅公路下关至畹町段须完成土方万立方米,石方万立方米,采用传统的泥土碎石弹石路面,因缺乏机械设备,全靠民工采集、铺设、碾压完成。“像我一样的小孩和老人、妇女一起用背篓从山上背来碎石,青壮年拖石碾压路。”洪学钦老人回忆,“石碾非常重,大的要16个人拖,小的也要12个人拖。”巨型石碾全靠木架支撑、人力拖拽,压路至高山陡坡时,常发生滚落事故造成民工死伤。

年8月31日,仅用时9个月,滇缅公路全线通车,沿线20余万包括妇孺老弱在内的10多个民族群众参与修筑,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年至年间,滇缅公路共抢运50多万吨军需物资和多辆汽车。

看今朝让光荣历史代代传

为纪念老一辈筑路人在抗日战争中那一段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光荣历史,传承和发扬老一辈公路人心系国家安危、民族存亡、舍生忘死、浴血筑路的爱国精神,年,永平滇缅公路历史文化传承馆正式建立。

年,在大理州公路局党委和永平县委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充分挖掘历史资源和路史文物,用抗战时期和第一代养路人留存的水井、缅桂花、石碾子等作为历史见证,打造了以滇缅公路、抗战爱国文化为主题背景的爱国主义教育、交通公路历史文化传统教育、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

走在传承馆院内,路魂石、滇缅公路筑路歌碑、博南山碑、修筑滇缅公路时期的石碾子、象征型滇缅公路、微缩型功果桥、霁虹桥壁画等历史文物及场景,向人们展示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岁月。

在主题陈列室内,除了25幅展板、14张与修筑永平境内滇缅公路有关的文献资料图文外,还有从永平各地搜集来的当年养路人使用过的物品、工具、照片等陈列,让人真切感受到当年永平各族群众无畏艰险、万众一心的浓浓家国情怀。

年2月,“大理公路文化传统教育基地”被大理白族自治州委组织部、大理州委党校、大理干部教育学院联合命名为“大理州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年4月,基地还被永平县委宣传部命名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陈慧君)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19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