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离婚潮爆发,冷静期再遭热议
上周,“离婚”可以说是出场频率最高的热搜关键词。
先是深圳突然出现离婚潮,各区民政局预约一号难求。
15日,记者查询广东省婚姻登记网上预约系统,结果显示,从即日起一直到6月16日,深圳各区的离婚剩余预约量均为0。
据南方都市报道:
按照深圳全年来算,历年离婚总量不会超过结婚总量的三分之一。可在4月,深圳的离婚总量已经达到了结婚总量的84%。
疫情后的报复性离婚,很多人分析过原因。
可能是秤不离砣,公不离母地相处几个月,边界感消失,积年陈怨一触即发;
也可能是隔离期领悟了生命的意义,觉得人生苦短,何必在不幸福的婚姻中苟延残喘……
除了这些常规答案外,在新闻下面的热门转发中,我还看到另一种思路:
“再不抓紧,等离婚冷静期落地,后面怕是越来越难离了。”
紧接着,有关“离婚冷静期”的讨论又重出江湖。
“为减少轻率、冲动离婚,维护家庭稳定,民法草典案拟引入离婚冷静期。明确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任何一方不愿离婚的,可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在央视新闻这条微博下,广大网友难得地统一战线。
6.8万人评论,6.1万转发,几乎都是斩钉截铁地表态“不支持”。
尽管后来专家解释称,离婚冷静期并非侵犯离婚自由,只是让可离可不离的再好好思考一下,但大家依然没有买账。
谁来界定“可离可不离”呢?
如果一对夫妻已经形同陌路多年,连正眼瞧对方一眼都觉得胃里翻江倒海,
但只因为在民政局没有撕破脸皮大打出手,工作人员就说这感情还没彻底破裂,回去洗洗睡吧还有救。
不可笑吗?
有位费老大劲才离婚成功的网友一针见血地说:
“离婚冷静期的本质就像是你一不小心上了贼船,绑匪折磨了你许久,你好不容易说服绑匪同意放你走,结果下船时遇到两个兵,他们拦住你并告知你:请在船上待足三十天,绑匪这三十天不反悔了,你才能走。”
我们的社会中一直残留着“劝和不劝分”的传统观念,
以致于武汉一个办离婚的登记员硬是干起了红娘的活计,用“打印机坏了”、“网络故障”等谎言,9年内阻止了多对夫妇办理离婚。
在其位不谋其职,不但没被训诫处分,还赢得了“最美红娘”的荣誉,仿佛真办成了什么功德无量的大事。
冷静,常被视为婚姻万能的解药。
老一辈总觉得离婚率升高,是因为当代年轻人太浮躁,“东西坏了只想着换,不想着修。”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02
所有的离开,都是蓄谋已久
众所周知,离婚这事一点也不简单,它涉及到财产分割、孩子归属、探视权、抚养费……全部掰扯清楚不知要死多少脑细胞。
所以,如果不是被婚姻折腾得遍体鳞伤,无数次午夜梦回心里凉成一片,谁又会轻易走到离婚这步呢?
就像我一个读者,表面上看,她决意离婚是因为老公的一句风凉话。
可实际上,顺着这根导火索摸过去,还有无数一碰就痛的回忆。
临盆前一个晚上,她宫缩疼得实在受不了,医院,丈夫不耐烦地问,“怎么净挑睡觉的时间折腾人?”
产后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拍嗝,手忙脚乱之际,让丈夫搭把手,对方永远充耳不闻,忙着在游戏里大杀四方。
母亲生病她回老家照顾一个月,回来一打开门就看到堆积如山的锅碗瓢盆,丈夫满身酒气地倒在沙发上,凑近看脸上还有疑似口红印的痕迹。
失望攒多了,感情也就被蛀空了。千疮百孔的心,等待着最后的死亡判决。
终于有一天,在被迎面而来的摩托车蹭了一下,膝盖磕到地上破了皮以后,
丈夫那句轻蔑的“你走路不长眼睛啊?”彻底掐灭了她对婚姻的最后一点期待。
局外人轻轻巧巧地说,为这点事不至于,再冷静冷静。
殊不知,对心如死灰之人来说,她已经冷得快要结冰了。
更不幸的,倘若伴侣是个易燃易爆炸的脾性,冷静期的存在无疑是给了矛盾进一步激化的空间,搞不好要演变成“催命符”。
去年,安徽一对二婚夫妻感情破裂,到法院诉讼离婚,路上再起争执,张某一怒之下砍下妻子的头颅,还大摇大摆地拎着头颅在法院门口转悠。
嫌犯张某被抓
年,重庆,一名女子受伤躺在高速公路上,胳膊鲜血淋漓,嘴里不住地说:“他要杀了我......”
她与丈夫结婚十年经历了无数次争吵,原本这一天他们是要去办理离婚的。
谁知车开上高速以后丈夫突然反悔,还扬言要和她同归于尽。
面对失控的丈夫,她只能选择跳车保命。
闹离婚的夫妻,很多时候就像两个打红眼的自由搏击选手。
他们最需要的,不是绑在一块冷静,而是简化离婚流程,趁早斩断联系。
针对质疑最多的,冷静期可能沦为家暴者的帮凶。
全国人大法工委解释道:离婚冷静期只适用于协议离婚,对于有家庭暴力等情形的,实践中一般是向法院起诉离婚。
可起诉离婚也没那么容易,抛开诉讼费不谈,你得有过硬的证据,最好是现场报警验伤,如果对方死活不承认,又没有监控拍下,家暴法律意义上就难以成立。
09年因为家暴去世的董珊珊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结婚以来她长期遭到丈夫王光宇殴打,也曾想尽各种办法逃离,报警8次,向法院起诉离婚,可最终都因为「证据不足」被驳回。
而董珊珊就在等候第二次起诉的过程中,被丈夫直接殴打致死。
但凡那些迎难而上也要离婚的,都是在围城里实在活不下去了,每分每秒都是煎熬,才到围城外逃生。
对他们而言,早一秒出城,就早一秒解脱。
一段关系若是已经烂到了骨子里,为离婚设置多少障碍也修复不了。
反倒是便宜了婚姻中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可以趁此机会隐藏、转移、变卖或毁损共同财产;
恶意借贷或者与亲友串通伪造借条、制造共同债务;
变本加厉地剥削压榨,把弱势一方彻底逼入绝境。
03
比起冲动离婚,我更害怕冲动结婚
有句调侃婚姻的流行语堪称精辟,
“人们因误解而结婚,因了解而离婚。”
比起离婚,结婚才真正需要冷静。
热恋期荷尔蒙上头爱得昏天暗地,觉得此刻即永恒;
或者迫于年龄压力,草草找个人完成终身大事,殊不知你婚前少走的路,都会变成婚后要命的坑。
比如上海杀妻纵火案中的受害者刘某,
乖巧,勤奋,生得漂亮,从小到大没怎么让家人操过心。
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后,进入陆家嘴一所小学当老师,工作稳定,受人尊敬。
后来经人介绍认识26岁的严某。
严某自幼失去双亲,被家境殷实的养父母收养。养父母待他很好,送他出国留学,还给他买了别墅、豪车,安排进外企工作。
交往期间,刘某听到一些关于严某的风言风语,什么脾气不好,工作不上心。
但严某满嘴甜言蜜语,硬是把她哄得一愣一愣。
相处不到一年时间,年1月,他们正式步入婚姻殿堂。那时候的刘某父母,甚至还不清楚这个女婿具体从事什么工作。
在他们眼中,小俩口婚后恩爱有加,严某平时叫女儿都是一口一个“宝宝”,事发前一晚还给女儿喂草莓吃。
谁也没想到,严某阳光开朗的外表下,住着一个嗜赌成性的恶魔。
早在结婚前,他就四处赌博欠下几百万的债务,是养父母给他填上窟窿。后来养父患上肠癌,他仍不收手,在妻子怀孕期间又外出赌博欠下万赌债。
案发当天,他逼迫刘某掏钱还债,刘某不答应,万万没想到竟招来杀身之祸。
严某掏出一把刀,径直捅向妻子。
一共三刀,没有丝毫犹豫。
为了掩饰罪行,严某不顾妻子奄奄一息的哀求,往她身上浇汽油,纵火,意图把一切伪装成意外火灾。
等警察赶到时,刘某和肚子里的孩子早已葬身火海。
离错了婚,随时可以复婚。
但若结错了婚,一着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晕轮效应”,交往初期,恋人的优点在你眼里如同耀眼的光圈,这光圈会将他的缺点统统遮蔽。
但结婚恰好是和对方的缺点过日子。
激情退潮后,人性的弱点如同怪石嶙峋般浮出水面。
夫妻间一般的磕磕碰碰还好,怕就怕对方是披着人皮的兽,是行走的定时炸弹。
鸡毛蒜皮大点的事都可能点燃引信,酿出血祸。
最近还看到一桩让人头皮发麻的新闻。
云南永平县,一对夫妻在车上因为家庭琐事发生口角,互相撕扯。
车子还没停稳,丈夫杨某就把妻子李某拉到副驾驶开揍。
不顾同车82岁老奶奶的劝阻,杨某拽住妻子的手指,一口就咬下一截。
眼见事态失控,老奶奶爬过来压在中间,将夫妻俩隔开。
李某开车门下去,杨某穷追不舍,将她摁在地上拳打脚踢。
随后,最毛骨悚然的一幕出现了——当着众人的面,杨某把李某的眼球挖了出来。
一边在手里掂着,一边给老奶奶看:“瞧,我把她眼珠摁出来了。”
投案自首后,他还不忘威胁李某,“我出来你同样是死。”
都说一日夫妻百日恩。可现实生活中,往往最不留情面的撕逼就发生在夫妻之间。
那个曾经在婚礼上许下美好誓言的人,那个同床共枕驻扎进彼此生命的人,一旦召唤出内心的恶魔,要伤害你简直易如反掌。
未经审慎的婚姻就像是一场豪赌,
你不知道是找到了遮风挡雨的港湾,还是进入了腥风血雨的修罗屠场。
04
与人相守几十年,终究还是要看最低处那儿,能不能忍得下去。
恋爱中的男女如孔雀开屏一般,为了营造良好人设,将粗糙丑陋的一面都藏在美丽绚烂的羽毛之下。
所以,结婚之前,我建议你一定要转过去看看孔雀屁股。
成年人的婚姻没有童话,也不是靠爱发电,需要我们心怀敬畏的同时保持清醒。
只有深入了解过对方的三观、家庭背景、生活方式,并且探索出久处不厌的相处模式,才能将潜在风险降到最低。
吴杰臻律师在《契约男女》一文中,曾列出20条婚姻忠告,建议大家都仔细阅读:把房子、征信、资产都巨细无遗地摊到台面上,或许你会觉得这样很不浪漫,甚至市侩冷漠。
但就像吴律师说的那样:
“有人给婚姻上道保险,有人选择性失明,有人裸装进场。刀给了你,我希望你拿来自保,而不是拱手交给对方表忠心。”
正确的婚姻节奏永远是:结婚要慢,离婚要快。
婚前功夫做得越细越好,婚后若是感情破裂,就应当干脆利落地从婚姻的围城离开,重新奔向新生活的溪流。
70年前,中国妇女运动先驱邓颖超早就说过,
“如果在婚姻条例中不写上一方坚持要离就可以离的条款,这就堵塞了广大农村和城市的妇女群众真正实现婚姻自由的道路。”
我不否认,的确有些夫妻意气用事草率离婚,但据以往的调查报告显示,这个比例甚至不足5%。
如果一刀切地让全员强制进入“离婚冷静期”,这无疑是牺牲多数人的福祉为个别人的冲动买单。
给文章点个“在看”,离婚不是失败的象征,它更可能意味着幸福的新生。
文:啊窥
本文系《家庭》杂志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改编,否则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