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讲一个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唱一首少数民族歌曲、跳一支少数民族舞蹈;让学生做民族团结进步的小卫士,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永平县北斗彝族乡九年制学校以多姿多彩、创新有特色的教学方式,在大山深处、在一个个小小心灵里种下民族团结的精神种子。
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日常
永平县北斗彝族乡九年制学校现有10个初中教学班,12个小学班,在校师生多人,有苗族、白族、回族、彝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多人,占学生总数的87%。
在学校的文化墙、宣传栏里,学校设置了“校长寄语”“民族精神”“感恩教育”等不同板块,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华民族概况、抗战英雄人物事迹以及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展示,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北斗彝族乡九年制学校校长字文松表示,学校自年创建为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以来,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除了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学校还成立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研团队,定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课题研究,编写切合本地本校实际的优秀教案,结合主题班会讨论、专题讲座宣讲、广播站播放、小手拉大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对学生们的民族团结教育。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记者采访当天,恰巧碰到了学生们课间操。“啊米咧咧特儿嗦(傈僳族语,意思是:小姑娘们,小伙子们,我们一起上学去)”……随着欢快的民族音乐,同学们跳起了傈僳族舞蹈课间操。
4年级的常漾(化名)是个彝族姑娘,她穿着奶奶缝制的民族服饰跳起了课间操。“我现在不仅会彝族打跳,还学会了傈僳族打跳、纳西族打跳等其他民族的舞蹈。”常漾骄傲地说。
“少数民族舞蹈大课间,是学校结合北斗乡地域特点做出的一项尝试。学校还开设了中华围棋、民族手工、民族舞蹈、书法绘画、传统舞狮等16个兴趣小组,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接受程度,分小学、中学部开展活动,不断促进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北斗彝族乡九年制学校教师周爱琴介绍道。
在学校的民族刺绣室里,记者看到同学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穿针引线,小小年纪却已驾轻就熟。“要注意针法,针脚要整齐,我们彝族刺绣要这样配色。”老师说道。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融合,学校编写了《民族团结系列乡土教材》,通过抓实一个民族文化宣传栏、一个民族刺绣室、一个民族歌舞室、一个民族美术手工室、一个民族民俗文化展厅的“五个一”创建载体,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同时也促进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
共享繁荣发展之果
在校园里,记者还见到了一位年轻的老师——赵晨润,他是今年从复旦大学到北斗彝族乡九年制学校支教的学生。“今年我们来了5个同学,有学经济的、法语的和大数据的。”赵晨润告诉记者。
据介绍,复旦大学自年起在北斗彝族乡九年制学校支教,支教团主要承担初中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地理、历史等科目教学任务。来到学校以后,支教团还主动给学生开起了兴趣课。机器人组装课就是年由支教团开启的新课程。“机器人组装课会延续下去,我们希望尽自己所能,让边远民族地区的同学们也能享有城市学生的课程。”赵晨润说。
来到学校后,赵晨润和学校的其他老师一样,与同学们同吃同住,开始了以校为家的生活。“在学校里,我更能清楚地感受到各民族学生一起生活、亲如一家的民族团结感情。”赵晨润说。
“虽然身处边远山区,但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一直在为学生们创造越来越好的教学环境,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字文松表示,“未来,北斗彝族乡九年制学校将始终不忘教书育人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共育民族团结之花,共享繁荣发展之果,悉心呵护中华民族团结大好局面,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根植在每个孩子心中。”(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陈慧君)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