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时光,这个教学团队播下了三颗种子

                            

原创刘玥复旦大学收录于合集#“钟扬式”好团队3个

“品酒要先看,后闻,再品。”

“别一口气喝完,要观察酒的颜色,体会酒的香气。”

“体会到不同酒体的层次与口感的区别了吗?”

……

你或许很难想象,这是发生在课堂中的对话,而这正是复旦大学通识选修课《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上经常出现的场景。

“我们面向非生物专业的同学开设这门通识教育课程,就是希望帮他们推开一点点门缝,看一看更大的世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课程负责人吕红认为,学生们能将课堂知识与所学专业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是通识教育的目标之一。

该课程由8位来自生命科学学院不同学科方向的高级教师团队精心打造,自年开课以来广受复旦学子好评。年,该课程入选中国大学MOOC,首批选课人数超过人。

凭借多年来在教育教学、社会服务和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这支教学团队获得过复旦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今年,他们获评复旦大学“钟扬式”好团队称号。

“这是对我们团队所有老师工作的认可,也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钟扬老师的‘种子精神’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让更多人认识生物,喜欢生物。”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主讲教师余垚说。

一门精雕细琢的生物类通识课

为什么葡萄能变成酒?转基因植物到底好不好?面包是怎么变得松软可口的……

面对复旦非生物专业同学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老师们会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些来自身边的生物技术热点话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真正要答对、答好它们并不容易。”吕红说。

这个学期,吕红每周一都会为本科生上《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课堂上,她条分缕析、妙语连珠的讲课风格深受学生喜爱。“吕红老师优雅又平易近人,她上课总是循循善诱,启发我们的思考。”选修这门课的学生王瑾萱说。

作为教师,吕红在教学有着自己的坚持和标准,她认为教学不应该是对着书本课件读知识点的填鸭式教育。抛开作业与考试,吕红在意的是,学生在上完这门课后,是否能养成思考习惯,提升思辨能力。

“所谓‘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思考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她强调。

为了帮助学生建构生物技术知识体系、理解生物技术与人类发展史的关系,教学团队在准备过程中下了大功夫。细致到每一堂课的课件标题,如《天使还是魔鬼-基因编辑与基因治疗》、《老鼠怎么会不怕猫-转基因动物介绍》、《我怎么知道你是你-DNA鉴定技术》,都凝结着教学团队的心血。

“这些标题都是经过团队反复讨论才确定下来的,称得上是‘精雕细琢’。”课程助教、级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艾毅深有感触,“一方面,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通俗有趣的表达,另一方面,也能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每一个问题。比如讲到基因编辑技术,如果改成《百利而无一害的基因编辑》,就太过绝对了。”

如何把看似抽象的概念理论讲清楚?吕红认为,生物技术的概念理论原本就来源于生活和现实——人们正是从大肠杆菌中的EcoRI和EcoRII中发现了限制性内切酶,从细菌特有的免疫系统中发现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从温泉的嗜热菌中提取能耐高温的DNA聚合酶促进了PCR技术的发展。

“这些技术从生活中来,又推动了生活的发展。”在吕红看来,基于科普但高于科普,是这门课设置的初衷。

一支深耕本科教学的科研团队

吕红办公室的对面,就是上海市工业菌株工程技术中心。没有特殊安排,即使周末,她也常常会待在办公室或实验室,而且办公室的门永远是打开的。

“我是个‘留守老人’。大家有什么问题找我,我能及时给他们答复。”吕红笑言。

吕红的博士生艾毅回忆:“我研一时负责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吕老师在我刚接手的那段时间,每天早上都会来实验室跟我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404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