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6日至12日,是年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今年的主题是“职教改革四十年产教融合育工匠”。为梳理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职业教育改革成果,记者走进云南省一些职业教育院校,探寻职教改革的路径和经验。
加大投入改善基本办学条件
暮春时节,走进位于安宁市的云南交通技师学院,校园依山傍水,教学楼、实训大楼、学生公寓错落有序,设备齐全,鲜花盛放,环境优美舒适。可就在几年前,师生还在为交通不便、饮水困难伤透脑筋。位于嵩明县杨林职教园区的云南工商学院,仅用10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一个培训中心到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单位及云南省第一所民办应用型本科大学的跨越。而今,该校占地千亩,在校学生近2万人……这些学校的发展变化,是“十二五”期间云南省职业教育大发展的一个缩影。
自年云南省启动职业教育园区建设以来,规划建设的13个职教园区共完成投资.66亿元,征地2.9万亩,竣工建筑面积达.58万平方米。已有嵩明、安宁和曲靖、楚雄、普洱、文山、临沧、德宏等8个职教园区投入使用,保山、昭通、玉溪、西双版纳、红河等5个职教园区正在加紧建设之中。园区的规划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职业教育学校小、占地少、布局散、办学条件恶劣的局面。
为让更多学生能够接受职技教育,从年起,云南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增加中等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建立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加大对民族地区学校学生的资助和免学费力度。此外,“十二五”期间,针对全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云南省相继制定出台《云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云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年)》《关于建立完善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等一批重要政策,为加强职业教育事业宏观顶层设计,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这期间,云南省累计投入资金近70亿元,极大改善了职业院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国家和省财政补助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生活资金达60.34亿元,资助学生达.53万人次。
崇尚技能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云南省通过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高职院校质量工程”“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有效提升中高职学校的教学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是云南省唯一的省属民族类国家级重点中专和民族干部学校,是全国民族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在专业设置上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副校长马永鹏介绍,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年,该校首个民族音乐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班)开班。传承班由60名师生组成,分别来自怒江、丽江、大理、迪庆、德宏等地,隶属傈僳、藏、布朗等少数民族。学校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采取“一对一”或“一对五”的精品教学模式,首期专业课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传统歌舞《阿尺目刮》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传统歌舞《瓦器器》。年1月,传承班歌舞被选中参加中国少数民族迎春大联欢晚会的录制,这样的教学为推动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做出了积极贡献。
年,云南交通技师学院参照高等教育学位制要求,在全国率先创设技工院校学生技能综合水平考核评价体系——技位体系,分为技士、匠士和高级匠士三个等级。目前通过技位考核的学生占总毕业生人数的15%左右。为高技能人才量身订做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师生教学目标更为具体明确,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
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各职业院校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人才培养单位和优质企业搭建“校企直通车”,使学生培养规格与企业需要实现零距离对接。如: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玉溪工业财贸学校开展了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曲靖麒麟职业技术学校积极探索“前校后厂”办学模式;腾冲第一职业中学和曲靖应用技术学校探索开展“校中企”办学模式,砚山县职业高级中学开展“企中校”办学模式;云南工商学院实施学生职业化管理体系等,都是有效探索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
云南交通技师学院的邓鹏飞老师对订单式教育效果印象深刻。他告诉记者,上个学期,他承担了东风标致雪铁龙定向班的教学任务。因为目标明确,学生们的积极性受到激发。学生去实习第一个星期就给他发回了这样的消息:老师,4S店的经理说我们专业,来了一个星期就开始接客户了,我一定把握机会,为客户提供满意服务。“看到这样的消息,我感到很是安慰。”邓老师说,“学校采取一对一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建立了华晨宝马、德国博世、保时捷、上汽大众等10余个培训中心,并配置了与世界同步、和各品牌培训相适宜的车辆和设备,学校的模拟教学能和4S店无缝对接,这些孩子去到企业后也能以最快的速度上手,并学以致用。”
学职业技术,拿本科文凭,接受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联合培养,这样的毕业生注定会抢手。打通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对应用型技能人才需求的新举措,也是吸引优质生源、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了终身教育理念。目前云南省实行中职“注册入学”和“考试入学”并举的录取方式,开展五年一贯制“3+2”、中职本科“3+4”、高职本科“3+2”等分段培养形式,越来越多的职技院校与本科高校之间正在积极进行转型合作,不断推进分段培养,为广大青年提供了更加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为人才培养搭建了不断发展的阶梯。
创新办学职技培训造福社会
基于云南省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近年来,云南省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步伐,重视边疆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打造出更多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示范性、规范化职技院校。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与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已招收五届中德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云南民族大学成立澜湄国际职业学院,重点培养澜湄六国经济合作发展所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期成立的“澜沧江—湄公河职业教育联盟”由于有省内14家职业技术学院的加盟,学科的半径得以扩展,人才培养方向基本覆盖了澜湄合作五大重点领域,成为中外办学的创新模式。
除大力发展中高职职业技术教育之外,云南省还扩大范围,通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升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人口就业创业、脱贫致富的能力,使在乡农民留得住、进城农民能就业。“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级财政投入万元专项资金,以多所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载体,开展科技、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和各类工种技能培训工作。
董建华是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狮子窝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说起职业培训的好处,他举起大拇指:“带着行李来学厨艺,值!”年7月,永平县水泄乡举办脱贫攻坚“乡村厨师”技能培训班,接到村主任的通知,他早上7点冒着大雨骑了近60公里的摩托赶来参加,感动了培训老师。虽然学成后因为摔伤暂时不能外出,但也有了打工的底气。同期学员乐把村村民杨军丽说:“我正想开饭店,上面就送技术来,真是打瞌睡就有枕头。”如今,她已经在水泄乡开起了一家生意红火的烧烤店。永平县人社局局长周明武介绍:“如果村民自己外出培训,各项费用加起来最少要多元。我们组织的培训,不但提供免费食宿,而且还发放交通、技能鉴定等补贴,目的就是促进群众转移就业。”
在政府鼓励下,职技学校积极运用校企合作模式培训困难群众。大理州阳光职业培训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下岗女工不仅免除岗前培训费用,而且还为每位学员发放每月~元的生活补贴。学员走上工作岗位后,每月收入均在~元不等,极大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大理州劳动就业局副局长马智刚说:“职业技术培训就是造血工程,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个人有收入,家庭才和谐,家庭和谐了,社会就稳定。”
当然,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云南省各地还存在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同度不高、高层次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生源不足、师资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农村和民族地区发展困难较大等现实问题。然而,瑕不掩瑜,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云南省职业教育一定会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取得更突出的成绩。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