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诗纪略》卷九吴嘉麟《书盘江邮亭题壁诗后》附录了一首长诗,长达一百零八句,叙述了一段凄绝的故事,即清康熙《铁桥志》记载的:“节孝妇宋氏,洪武初坐戍金齿,奉姑偕行,过盘江守渡,题诗邮亭璧上,诉其流离困踣之情”。清代光绪《普安直隶厅志》也记载了此诗。《滇史·卷十》说是题于武陵邮亭,也有说是题于水城驿。诗句虽略有差异,故事情节都是一样的。图片来自网络宋氏与明初著名的学士宋濂同族,祖上“海道曾为二千户,举艘载粟大都回”。元朝建都于北京,每年需要运送大量南方的粮食去供应北方。据《元史》载,至元二十年置海道运粮万户府,“秩正三品,掌每岁海道运粮供给大都”,另置“海运千户所,秩正五品达鲁花一员,千户二员,并正五品;副千户三员,从五品”。这样看来,宋氏的祖上曾经担任过海运二千户,至少是五品官员。海船因为父辈不愿世为军户,所以“弟兄晦迹隐山林,甘学崇文不崇武”,宋氏则嫁给了浙江衢州的一个“好学明五经”,“志欲出仕苏苍生”的夫婿。明初,多次诏举天下贤士,由于州县的徵召,丈夫赴南京应殿试,“承恩出拜阆中守”。丈夫独自到四川去当官了,宋氏留在家中奉老教子,“融融日影上栏杆,花落庭前鸟声碎。宝髻斜簪金凤翘,翠钿鲜簇画眉娇。绣床新绣双蚨蝶,坐久尚怯春风饶”,过的是锦衣玉食的日子。图片来自网络有道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丈夫到任后,“守廉不使纤尘污,”“要把奸顽尽除扫”,算得上是勤政廉明,却因此招致了上下级的怨恨,被诬告下狱,而且要追缴所谓赃银上万。“妾夫自料无从办,经旬苦打不成招,暗瞩家人莫送饭”,不久饿死狱中。丈夫自己寻死倒是解脱了,可怜害苦了家属,不仅“旗军原籍来抄封”,而且按照明代的律法,本犯事故,则于其所遗亲枝内勾补充军,也叫谪戍,就是将本犯的亲属发配到边远地方军内服劳役。图片来自网络“岂知一旦夫亡后,万里遐荒要亲走”,就这样,宋氏和儿子及婆婆都被编戍云南金齿,踏上了茫茫不知前路如何的万里征途。唐宋以来,统称云南永昌以南和腾冲西南为百彝或金齿,元代曾设金齿大理都元帅府,后以远不可守,改为卫,移永昌府,也就是今天的保山,仍称金齿。从江浙一带到地处云南高黎贡山麓的保山,真正是万里之遥。宋氏母子和婆婆一家三口先到南京,“奉旨”编入远赴云南的军伍,其弟一直送到船队的出发点龙江边,“临岐抱头哭向天”,“别后再会知何年”。谁知“开船未远子病倒”,求医问卜都没有办法回天,最终葬在“武昌城外野坡前”。宋氏心中的悲苦和绝望是可想而知的,“初时有子相依傍,心安且不忧家荡。而今子死姑年高,纵到滇南有谁望”。船队在湖南常德起岸,每一百人编为一队,开始步行。这婆媳二人一路上自然是尝尽艰辛:“上山险如登天梯”,“雨暗泥滑把姑手,一步一扑身沾泥。晓来走向云中宿,神思昏昏倦无力。五更睡重起身迟,饭锅未熟旗头逼。”明代兵制,“有兵五千者为指挥,满千户为万户,百人为百户,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催逼婆媳的大约是小旗旗头。“半途日午始云饥,欲丐奉姑羞举口”,到了中午腹饥,想讨口饭给婆婆吃,又羞于开口。进入贵州境内,不消说路更是难行,史书就记载道:“西南远夷之地,重山复岭,陡涧深林,竹木丛茂,皆有长刺。军行径路在于其间,窄处容一人一骑,上如登天,下如入井……”。而且气候阴晴不定,正如王士性所说:“故土人每出必披毡衫,背篛笠,手执竹杖。竹以驱蛇,笠以备雨也”。好不容易走到盘江。“盘江居云、贵之交,两峰夹峙,一水中绝,湍激迅悍,舟济者多陷溺”,地势极为险峻。“邮亭咫尺堪投宿,手握亲姑憩茅屋。拖薪就地把铺摊,交头相向吞声哭。”宋氏在路上几次都想投江自尽,但想到婆婆还在,连死都不敢死。婆婆身体又不好,还不知道能不能捱到云南,一旦婆婆中途去世了,自己也就不活了。盘江古驿道同行的还有一位浙江天台的妇人,只不过和丈夫一道。明代的军制,准许妻子随营居住,屯军同样可带妻子同往。这位天台妇人的丈夫在半路上死了,不到二十天,她就嫁给了一位盐商,从此“血色红裙绣绿袄,终日骑驴驰长道。稳坐不知行路难,扬鞭笑指青山小”。宋氏自然看不惯,而且表示“宁受饥寒不受耻”。不过,这倒透露了一个情况,那就是当时有盐商与远赴卫所的军士同路。自明初开始,长期实行“召商输粮而与盐”的开中制,商人将定量的粮食运输到相应的边防卫所,来换取盐引。不过当时开中制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实施。洪武时,为了解决麓川、金齿、木邦等处驻兵军粮,曾规定商人纳粮于金齿卫者,每斗给与盐一引。由于纳粮数量相对较少,所以一度出现“商旅辐凑”的景象。而与宋氏同路的盐商,显然就是纳粮换盐引的商人。题诗的最后几句是这样的:“说罢伤心泪如雨,咽咽垂头不能语。道旁过者为心酸,隔岭哀猿叫何许。”看来,似乎是有人在听了宋氏的叙述后,用她的口气写的。正是如此,这首留存数百年的驿壁题诗,不仅使后人知道了宋氏一家的悲惨遭遇,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明嘉靖《衢州府志》就记载了这件事:“阆州守妻宋氏,金华宋濂学士族,阆州守之妻,失其名。衢州人洪武初,为府推累,死。宋以夫罪连坐,遣戍云南金齿卫,奉姑偕行”。嘉靖十六年(),云南监察御史阴汝登为宋氏建祠祭祀,御史黄中将这首诗刻于石碑上。清嘉庆浙江《西安县志》云:“今云南永昌城西,有‘节孝碑’,都御史黄中题其阴。祠则阴汝登所建也”。但当时知道这首题壁诗的人不多,所以朱竹垞编著《明诗综》时未收入。清代曲阜桂馥,字未谷,乾隆年间曾任云南永平县知县,将此诗录于《札檏》,使之流传。清代《射鹰楼诗话》作者林昌彝在收录这首诗时,感慨地说:“唐初四杰及长庆诸家好为此体,试问有此音节否?”延伸阅读传说宋氏的题壁诗被过路官员看到后,深受感动,便抄录下来上奏朱元璋,于是诏谕免其充军之戍,并将其夫阆州守俸禄赐予宋氏,让她赡养其姑终身。原创周胜动静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