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资源优势发展智慧农业
永平全力打造农产品加工贸易集散地
四月初的永平,春色满园关不住,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青山妩媚,河流舒缓……美丽县城里各种农业产业琳琅满目,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的中缅陆路通道上的农产品加工贸易集散地,时下正在博南大地上悄然崛起。
永平县是云南省第一批“高原特色产业示范县”,近几年,结合永平产业发展的实际坚持种养并举,着力打造“绿色食品牌”。确定了培育“五种五养”(“五种”即烤烟、核桃、生态茶、中药材、果蔬,“五养”即肉牛、生猪、黑山羊、山地鸡、永平白鹅)十大农业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
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县,永平农业优势独特,常用耕地面积21.37万亩,其中,水田5.48万亩、旱地15.89万亩。年末,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7.9亿元,农产品加工现价总产值达78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一二三产结构比例达34.5:27.6:37.9。
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户一业”发展思路,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永平县确定了核桃、生猪、山地鸡三个百万级,烤烟、茶叶、肉牛、黑山羊四个十万级,中药材、特色果蔬、永平白鹅三个万级“”发展目标。
百年核桃古树采收现场(王劲松摄)年底,全县高山生态茶面积达6.47万亩,产值3.54亿元,全县核桃产量达9.31万吨,产值达18.62亿元。
采访中,永平县农业农村局刘国栋局长表示,未来的永平农业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发展的智慧时代,其中数字农业是核心。全程标准化种植、数字化种植将是永平全域农业发展和农村的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些年,永平县依托区位优势,围绕“把永平建成连接大理、保山、怒江3州市的特色农产品集散中心”的目标,积极主动参与上海、昆明各地农产品交易洽谈会、博览会、展销会,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积极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强化仓储冷链物流设施配套,培植起内接保山、怒江、临沧、楚雄等州市,外联上海、广州、浙江、北京、天津、武汉等大中城市稳固的购销网络,实现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永平农特产品远销上海、广州、福建等地。
眼下,以企业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为龙头,永平县延伸中药材初加工产业链,进一步夯实“云药之乡”基础,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13万亩,产量达吨,产值达4.93亿元。
同时,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产业绿色发展,以低热河谷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枇杷、芒果、香橼等热区水果,以中高海拔地区为重点,大力发展蓝莓、猕猴桃等特色水果。
以各乡镇适宜区为重点,大力发展魔芋、大青菜、辣椒等特色蔬菜,全县种植特色果蔬面积累计达5.55万亩,水果产量达3.23吨,产值达1.9亿元,蔬菜产量达5.1吨,产值达1.63亿元;以永平白鹅地理标志核心区品种保护为重点,积极鼓励企业、合作社、大户发展永平白鹅标准化规模养殖及加工,全县白鹅存栏达3.86万羽,出栏达3.56万羽。
今年,永平县农业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紧紧围绕“稳定粮食生产、产业培育壮大、农业农村安全”三个核心,突出“改革创新、乡村振兴、绿色食品牌打造”三个重点,统筹好“招商引资、项目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惠农政策落实”四项工作,强化基层党建、科技队伍建设两个保障,推进全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力争到年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0亿元,农业加工产值达97亿元;实现大牲畜存栏9.1万头,生猪存栏50万头、出栏60万头,家禽存栏万羽、家禽出栏万羽,羊存栏12.7万只、出栏12.5万只,肉类总产吨;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7万亩左右,总产达11.3万吨以上。
年,永平继续走强化产业发展科技支撑之路,推动融合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扬“拓荒牛”精神,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快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提升农业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建立健全从田间地头圈舍到餐桌全链条安全监管体系;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与益农信息社融合发展,打通“农产品进城和生活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下乡”最后一公里。
下一步,永平县将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紧盯“”百十万发展目标,聚焦粮食生产和“五种五养”重点特色产业,培植壮大“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逐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发展目标。(李楠)